当地的宋军和侬智高对战,基本没有打赢的时候。一帮朝臣们纷纷上书,称侬智高的实力太强,光靠宋军恐怕没有赢的机会,请求宋仁宗同意联合周边的小国一起攻打侬智高。
宋仁宗左思右想,以大国、强国自居的北宋跑去向小国求助解决叛乱,确实有点丢人。
但如果等到侬智高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于是,宋仁宗下诏,用三万缗钱赏赐给旁边的交趾国做军费协助北宋平叛,如果后期能够取胜,再进行厚赏。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始,交阯愿出兵助讨智高,余靖言其可信,具万人粮于邕、钦待之。诏以缗钱三万赐交址为兵费,许贼平厚赏之。
宋朝最大的特点就是:军队不行,但钱管够。
狄青知道这件事情后,立马向宋仁宗请命,请求前去平叛。
按照当时北宋行军打仗的制度,武将在外征战都必须带有文官,文官既是总指挥,也是监督。
在当上最高军政长官之后,欧阳修等人就开始了对他的诬陷。
宋仁宗心里很清楚,如果让已经贵为枢密副使的狄青出马,那所有的大权就必须全都交到狄青手上。
思量再三,宋仁宗让狄青出发了。
狄青一到前线,只用三步就赢了侬智高。
第一步:拒绝向交趾国借兵。
侬智高叛乱,说到底还是算北宋的内部叛乱,属于家务事。
如果一个区区家务事,北宋都要找周边的小国借兵、帮忙,日后大国形象荡然无存不说,还有可能被小国借机敲竹杆。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且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以一智高而横蹂二广,力不能讨,乃假兵蛮夷,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请罢交阯助兵。
万一小国看北宋好欺负,纷纷起来叛乱,都分一杯羹,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晚清那连串的屈辱条约就是这样来的。一开始是英国,而后就是俄国、英美,然后又了日本,到最后甚至是八国联军……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要合力瓜分中国。
第二步:阵前杀将领,给军队立威。
狄青被任命后,在奔赴前线的途中他就发出了号令,不允许自作主张和叛军交战。但是,等到他到达前线时,当场还是一团乱麻。
广西钤辖陈曙擅自与侬智高交战不说,还在溃败时逃跑,没有半点血性。狄青一怒之下,下令逮捕了30余人,当场斩首。
这一波,是狄青的军队立威。此后,将士们再无人敢违反他的军令。
第三步:出其不意,以智取胜。
侬智高已经占领了两广地区,如果狄青要硬碰硬,肯定会是一场大厮杀,两方都会损失惨重。思量之下,狄青打算智取。
他先是带着军队在原地休息了10天,给侬智高一种宋军贪生怕死的错觉。
而后,等到侬智高放松警惕的时候,他带着人马连夜过了昆仑关,占据重要阵地,杀侬智高一个措手不及。
而后,狄青亲自举着大旗指挥军队,宋军从两翼夹击,侬智高的军队彻底溃败。这一战,生擒侬建中、侬智中同党官员57人,缴获金银财帛数以万计。
狄青取得了北宋统一以来,最大的边疆战争的胜利,宋仁宗非常高兴,立马奖赏了狄青的家族,还升任他为枢密使。
至此,狄青成为了北宋最高的军政长官,是执政大臣之列中罕见的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