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这样,宋仁宗迅速罢免了狄青枢密使之职,将之贬到陈州任州判。
狄青因此郁郁而终。
了解过整件事的经过,欧阳修是“爱”还是“害”狄青,相信看官已经心中有数。
欧阳修没有沦落到秦桧那种处处被人唾骂的境地,一来他和狄青没有私人恩怨;二来他也没有非置狄青于死地不可的决心,他只是想削减狄青的权势,不让国家出现“政变”、“军变”的恶果;三来狄青是郁郁而终,并没有像岳飞父子那样,被押解上刑场,刀光血影,朝野震慑。
说到狄青,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个带着鬼脸面具,杀的西夏鬼哭狼嚎的悍将;提起欧阳修,脑海中就会浮现开创一代文坛新风,被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的儒雅夫子。只是为什么要说是欧阳修逼死的狄青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的根子要在赵匡胤身上找,自从他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国策之后,大宋的武人就很难抬得起头了,而狄青,则站到了这些文人的头顶上。
当年韩琦在东华门外跨马游街,狄青作为一个贼配军全程观看。特别是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的标语,彻底地封死了狄青和文臣之间的退路。我们来看看狄青是怎么一步步地被文臣们逼死的。
1,狄青成为枢密使之后,就成了文臣的活靶子。
1052年,狄青平定了侬智高的反叛,被宋仁宗任命为枢密使,成了站在文人头顶之上的武将,这就招来了文臣的愤恨。在这个时期,有个很令文臣别扭的事情,就是当时的枢密副使就是当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的状元王拱辰,要知道他做状元的时候狄青还是一个贼配军啊,现在反而在他下面当差,你说文人们能受得了吗?
后来韩琦外放回来做了三司史,老领导成了新手下,这令韩琦引以为耻啊,虽然狄青对他比较客气,可是韩琦根本不搭理他,令狄青很是尴尬。
所以,看看狄青的位置,怎么会令文臣们心服口服呢?他们可是一直高高在上惯了的。而且在他们眼里武将算什么东西啊,你狄青只是一个贼配军啊,让我在你手当差,我咽不下这口气啊。

2,造谣生事。
有一天,忽然有人向开封府尹报告,说不好了,狄青家里冒出了一道霹雳闪电。当年朱温的家就在他家附近,朱温造反的时候有一天家里也出现了火光闪电。
这简直是赤裸裸的造谣啊,其实后来查清楚了,那天晚上其实是狄青的家人在家里烧纸,搞了点祭祀活动,按照规定是要向朝廷报备的,但是老管家忘记了,于是就闹出这么一出变故。
看到这事没搞到狄青,有人又出损招了,这次他们说狄青家里的狗长角了,而且经常发光,这是狄青要造反,就向宋仁宗上奏要求给狄青罢官,被仁宗压下了。
还有呢,那一年开封连日大雨,平地水起,很多人都住不了了,于是往地势高的地方搬,狄青一家就搬到了东京大相国寺。后期有个和尚在这里打了一群无赖,拔了一棵柳树而名声大噪。结果有人又造谣了,说狄青在一个雨夜,在相国寺里身披黄袍四处游走,这可了不得了,这就是赵匡胤啊。到了这个时候,狄青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的。

3,替罪羊
为什么说狄青是替罪羊呢?这里要说另一件事情,1057年的一天,正在上朝呢,仁宗忽然发病,再次昏迷不醒。加上当时黄河泛滥,治水不利,于是贾昌朝就趁机勾结内侍武继隆和司天官,说皇帝生病是因为文彦博和富弼等人治水不利引起的,被文彦博识破了。但是由于治水的失败,文彦博压力很大,所以他决定转移目标,让众人的关注点放在狄青身上,于是在仁宗醒了之后,就向仁宗建议把狄青罢官。
当时仁宗说狄青是忠臣,但是文彦博竟然把赵匡胤抬了出来,他问仁宗太祖是不是忠臣,就这一句话就把仁宗问住了。仁宗怎么回答都不对,说太祖是忠臣,可是造反了啊,那狄青现在是忠臣是不是也会造反呢?如果说太祖不是忠臣,这是不可能的吧,赵祯打死也不敢说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