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传说,顺治皇帝出家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顺治帝福临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而政治上的苦闷也同时困扰着他。
1,关于董鄂妃和董小宛
关于董鄂妃,有民间传说,董鄂妃就是“金陵八艳”之一的董小宛。而且,传得沸沸扬扬,有枝有叶。后来还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故事话本。其实,这种说法只是民间茶余饭后的消食故事,没有任何历史根据。原因有二。
其一,董鄂妃和董小宛是互不关联的两个人,各有各的出生、经历、故事。
董鄂妃是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大将军费扬古之姐。亦称董妃、董鄂妃及栋鄂妃等,均译自满洲音,她不是汉族人,自然也不可能姓董 。
董小宛出生于苏州城内小有名气、流传当地两百多年历史的“董家绣庄”。后来家道中落,流落在秦淮河,被“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赎出妓院,成为冒辟疆的小妾。
其二,董小宛是1623年生人,福临是1638年生,董小宛比福临大了整整15岁,比1639年生的董鄂妃大16岁。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28岁的董小宛去世的时候,福临只有13岁;董鄂妃只有12岁。故此,董小宛肯定不是董鄂妃,自然也不可能和顺治皇帝福临有任何交集和瓜葛。
2,顺治皇帝的烦恼、纠结
顺治皇帝特别喜欢董鄂妃,这倒是真的。故此,董鄂妃去世以后,顺治皇帝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之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另外,顺治皇帝在政治上比较激进,也比较矛盾。按照现在的说法,顺治帝福临思维比较超前,深谋远虑。
他深知,大清王朝要想在全国长治久安,必须重用占全国大多数人的汉族官员和汉族人才。但在他大量重用汉族官员的理念上,遇到了来自满族贵族阶层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在强大的阻碍面前,他又不得不全力维护满族贵族阶层的利益,这就是他政治上的矛盾之处。
在政治上纠结,感情上痛苦挣扎的情况下,顺治皇帝福临选择了避让。这就是笃信佛法。
这时只有佛法使他还多多少少有所寄托,所以他萌生了出家之念,也是可以理解的。大约在当年九、十月之交,福临决心出家,由茆溪行森和尚给他剃度,成了光头天子。
说起顺治皇帝的佛缘,也不是偶然的。
早在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顺治帝福临就开始接触僧人,成为佛教的信徒。
这年深秋,福临驾幸南海子,在太监的带领下到了海会寺,见到了临济宗龙池派和尚憨璞性聪禅师,福临和他交谈非常默契,因此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不断召见憨璞禅师,详细询问、请教佛教知识、著名禅师。
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福临遣使赴江南湖州报恩寺召名僧玉林琇来京。
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玉林琇入京面见福临。福临当即封他为“大觉禅师”,并以禅门师长礼待玉林琇,自称佛门弟子,并请求他给自己起个法名。
玉林琇写了几个字,福临选了一个痴字,法名行痴。 四月,玉林琇请求回去,福临赐给他黄衣、金印,派遣官员送他,并令使者召玉林琇的弟子茆溪行森去京师。福临又封憨璞为明觉禅师。
就在这一年(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的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顺治帝福临陷入痛苦中,无法自拔,由茆溪行森剃度出家。
后来,在玉林琇的劝说下,福临放弃了出家的念头,再次留起了头发。故此,历史上记载的所谓顺治帝福临出家,估计也就是几天的事情。
更何况,这世上什么工作都可以随意辞职不干,或者跳槽,但唯有“皇帝”這个工作,不是不想干就可以随便撂挑子走人的事。順治帝福临当时只有二十三岁,他的八个儿子,最大的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才九岁。也就是说,他即使不想干,也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但这个合适继承人根本没有。
另外,顺治帝福临也并不像我们现在有些人传说、评价的那样,是一个不顾大局、随意妄为的人。可见,他的出家,也就像我们普通人对工作不满意,一时冲动,暂时选择逃避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