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中哪个寺庙最大呢?毫无疑问当属“慈恩寺”。他被誉为东北的“十方丛林”,与营口的楞严寺,哈尔滨的极乐寺、以及长春的般若寺一起,合称为东北四大佛教寺院。同时辽宁省佛教协会也建于此。
慈恩寺始建于崇祯元年,也就是1628年,由僧人惠清创建,清顺治、清道光以及民国时期都曾经重修和扩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有着将近400年历史的古刹,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一些关于他的故事。
慈恩寺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沈阳在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屡经战火的洗劫,寺院几经兴废,对于其前身的历史,早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无法考证了。后金天聪二年,大明崇祯元年,僧人惠清来到此地发愿重建古刹。因资金等诸多因素直到清顺治元年(1644)才建成大殿、韦驮殿、南北两廊。虽然寺院建起来了,但是香火并不兴旺,逐渐又变得荒凉破败了。
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夏初,从北京押解来一位被流放的南方和尚,法名函可,字祖心,号剩人,他就是被称为慈恩寺最有作为的剩人和尚。剩人和尚原是江南名士,俗姓韩,广东博罗人,是明末礼部尚书韩日缵之子。早年间曾中过秀才,29岁时因目睹父亲故去而看破红尘,便在罗浮山落发为僧,开始潜心修佛。
那一年剩人和尚被派去南京印刷经书,正赶上清军南下,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痛心疾首的剩人和尚奋笔疾书,写就了《再变记》一书,书中记述了清军进犯南京烧杀掳掠的悲惨状况,以及那些曾经作威作福的明朝达官贵人非逃即降的丑态。当印刷经书完成,正要出城返回寺院的时候,这本夹杂在经书中的《再变记》被清兵搜出上报给了朝廷,顺治皇帝看到了这本书后,本意是想将剩人和尚处死的,但是又考虑到他是个僧人,以表自己的慈悲之心遂将剩人和尚贬到了盛京(沈阳)的慈恩寺,剩人和尚也成为了身陷清朝文字狱的第一人。但因此也成就了后来慈恩寺数百年来最美妙的一段佳话。
剩人和尚到盛京(沈阳)之后,开始广传佛法,原本荒凉破败的慈恩寺,香客渐渐的多了起来,香火也就越来越旺了。相传,有一年沈阳城从春到夏烈日炎炎,天旱无雨,城内外瘟疫四起,死亡人数众多,大街小巷哀嚎遍地,剩人和尚慈悲为怀,冒险带领全寺的僧人去郊外采摘草药,熬制成汤剂挨家挨户的施送,劝说丛人饮服。这一善举也使得许多感染瘟疫的病人转危为安。剩人和尚在民间也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另外剩人和尚不仅仅是佛法高深,他也可以称为是东北黑土文化的一个鼻祖级别的人物,诗词歌赋才华横溢的他和盛京(沈阳)一些文人雅士们,在顺治七年组织成立了一个“冰天诗社”,这是沈阳最早的一个文学团体,也是东北当时的第一大文化组织,在东北黑土地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绝对算得上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佛法高深,文采飞扬的剩人和尚,在盛京(沈阳)的许多寺院中都宣讲传授过佛法,因此他在百姓及佛教界中声誉都甚高,被奉为辽沈地区佛教的开山祖师。然而,顺治十六年(1660年),年仅49岁的剩人和尚,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于沈阳坐化圆寂。剩人和尚的信众弟子将其遗体迁往了大和尚心之向往的千山,在璎珞峰西麓修建了剩人禅师塔,并将其诗文编辑成《千山诗集》和《剩人禅师语录》,刊刻成书。剩人和尚圆寂后,慈恩寺也渐渐的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后因年久失修几经沉浮终被历史湮没,渐渐的荒废,到清末时期庙宇几乎颓荒,僧人寥寥无几。
1912年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刹,又迎来了一位重要的人物步真和尚。当时慈恩寺只剩下一座残破不堪的小庙遗址,寺院周边的土地,已经成为了农户人家的果树园和菜园。步真和尚为了再现慈恩寺往昔的风采,于是发愿重建修复寺院。于是,身穿百衲衣,挎着布袋的步真和尚,便开始了长达十几载的四方奔走。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筹款赎回了农家的土地,在这片旧址之上先后建起天王殿、钟鼓楼、禅堂、念佛堂、配殿、西廊、比丘坛等。1930年最后建成大雄宝殿。至此,步真和尚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终于将慈恩寺的建筑大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