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七十年代在国营饭店吃一顿,普通的吃一角左右,二角钱应该是很好了。我记得84年出门福建打工吃西瓜每斤一分二分很正常,吃早餐稀饭一分钱一碗,油条一分,馒头一分每次吃三分。炒肉粉丝二角,每天打零工三元左右,所以说八十年到85年已经是改革开放了,比七十年稍贵一点点。85年后就每年后通膨很历害了。85年当时从浙江省丽水山区到福建邵武车费一趟9元。路边滩吃冷饮叫木梿豆腐4分也有是5分钱一碗,冰捧二分一根,吃雪糕一角基本上老板级人物,反正当时在我们打工人眼里感觉高大上,也吃不起了。把砖厂做砖每块砖8厘到九厘一分一块砖坯,象我当时手工做砖一天可以最快三千左右。整个乡镇手工做砖几百号打工人里属于数一数二的快了,一般人才做一千块砖到1500块砖左右。计算工资水平每天收8角9角一元多,象我超快二块多。买菜还是以分计算的,肉6角一斤。买整个猪头才2元一个左右。
作为一个70后,对于下馆子这事是记忆颇深的,因为在我小时候也就下了那么一次馆子,而且这次下馆子足以在当年的小朋友那里炫耀上好几年,毕竟70年代下馆子是件特别奢侈的事。

70年代国营饭店的特点
我在烹饪学校学过三年厨师,九十年代初刚毕业的时候就分配到国营饭店干过一段时间,因此对于国营饭店的经营还是比较了解的。当年的国营饭店有这么几个特点:
1.国营饭店的隶属:以前的国营饭店都是隶属于当地的商业局下属的饮服公司,员工也都是定岗定编的,因此以前的国营饭店都是比较热门的单位,并不是随便就可以进入的。
2.国营饭店的员工分工明确:以前的国营饭店按照各岗位的不同,分为红案、白案和杂工,炒菜间也分为墩上和灶上的,灶上的师傅负责切配,切配多少料灶上的就炒多少,要是认识墩上的师傅主料给你多投点,那么这盘菜就要实惠很多。
3.国营饭店的菜品都要严格的把控:以前国营饭店里的菜品,对于主配料都是非常严格的,一盘鱼香肉丝里要放至少六两的肉丝,配料占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绝不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
4.以前国营饭店饭菜好吃的原因:以前国营饭店掌灶的师傅都是经过严格培训上岗的,而且要经常进行培训和考级,厨师所得到的职级是跟收入挂钩的,像特级厨师还分特一、特二和特三,这在当年属于高级技师,收入是比较高的,因此当年的厨师业务都很精,而且要想从学徒到上灶需要几年的时间,不像现在短期的厨师培训班培训出来会炒几个菜就敢去小饭店掌灶。


5.当年国营饭店的经营模式:当年国营饭店的顾客都是窗口点菜开票,然后再去出菜的窗口等待叫你端菜,是很少有服务员给你端菜的,因为当年在国营饭店工作是比较牛的。当年的国营饭店也是定点上下班,到点就要关门不接待客人的,因此想要在那里喝上半天的酒是不可能的。
70年代在国营饭店大吃一顿需要多少钱
我第一次下馆子是在七九年跟我父亲在我们当地的一家国营饭店,当时下馆子光有钱还不够,还需要粮票的。
那次是因为去火车站送老家来的亲戚,中午十二点多路过这家饭店,我至今记得这家饭店的名字叫《和平饭店》,从门口过闻到里面饭店那特有的香味,我说什么也不走,父亲被我拗的没有办法领我进去吃了一顿。
当时点了一大碟的酱牛肉,外加两大碗馄饨,酱牛肉是1.2元一盘外加一斤粮票好像,馄饨是用鸡汤做的,上面还漂浮着鸡肉丝和蛋皮丝,应该是0.6元一碗,不过一碗馄饨里面足足有十二个大馅馄饨。

说来也凑巧,我和父亲点完饭刚端到座位上,父亲的两个战友也来火车站送人,然后进了这家饭店,正好遇到了他们又点了四个菜,我们凑了一桌大吃一顿。
当时点的菜我记得有一道锅塌肉片、一个熏的松仁小肚,其它两个记不清了,他们当时不喝酒,要了三个大花卷,我和父亲一碟酱牛肉和两碗馄饨花了2.4元,他们四个菜和三个花卷花了不到6块钱,当时吃得我撑得不行,几个大人也吃得饱饱的,盘子里盛点菜找了个油纸包着拿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