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人生有两饭不吃,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是什么意思?
本来这样安排就是对的,但这一次小六媳妇娘家人却不肯就坐,他们说高叔这样安排席位是错的不懂规矩,他们应该坐第一席,理由是他们是新娘娘家人,又是第一次来做客,他们才是这次婚宴的主宾。
高叔却不认同,他说你们也应该称是舅舅家,又是第一次来做客,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主宾,但农村有句俗语叫“娘亲舅大”,既然是舅舅最大,那么最主要的两个席位,第一席和第二席就应该由两个舅舅家人坐,但是小六舅舅家是旧亲,你们是新率,按规矩小六舅舅大过新舅舅家,所以第一席应该由小六舅舅家坐,如果把小六舅舅家安排在第二席,那就说明我不懂礼节。当然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安排不妥,我可以跟小六舅舅协商,如果小六舅舅同意,也是可以让你们坐第一席,前提是小六舅舅同意。
小六舅舅是个识大体的人,考虑到是小六新婚,不愿扫了这份兴,所以也就同意坐第二席。
当然,这还是“斗智斗勇”的开始,最重要的是在后面,不过很遗憾的是那时我还小,根本不懂这些礼节,又事隔多年,具体说了什么我也都忘记了,不过我记得在开席时说好话〈致词〉环节(农村人喜欢在这个环节斗智斗勇,斗赢了就觉得很有面子),高叔面对小六媳妇娘家人的轮番“轰炸”,他却对答如流,不卑不亢恰到好处,也正因为这样,这个环节足足“斗”了有20分钟,场面十分热闹。
为了不耽误宴席时间,也好给小六媳妇娘家人一个台阶下,高叔在敬酒时故意犯了个常识性错误,右手特意不托起酒杯底而认输,明眼人都知道,这是高叔在给对方台阶下,当然也有点…。
自从这一次以后,我对高叔从心里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也有了想跟他学习的想法。
后来有事没事晚上都要到高叔家玩,听他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大概高叔也看出了我的意思,也就不吝赐教。
开始教我怎样写请柬和辞帖之类,后来就教我些礼节方面的礼数。同时,只要有机会就会带我到处做客,身临其境地学习。
记得1982年,我那时在读高中,有一次星期六下午回家,晚上象往常一样去高叔家。高叔看到我就说,回来得好,明天跟我去你一个堂姑家做客,你堂姑爷60大寿。我问她是哪个堂姑,他说是秀秀堂姑。
秀秀姑自从她父母被她在外省工作的哥哥接去以后,就很少看到她了。既然是堂姑爷进60岁,按家族规矩娘家人是要去祝寿的,只因她父母和哥哥都不在家,就由“坐凳头子”的高叔代劳。高叔看到我回来了,就叫上我刚好有个伴,顺便让我见识一下场面。
因为秀秀姑家离得有点远,所以第二天早上九点钟吃过早饭,高叔就带着我往秀秀姑家赶,怕到时候赶不上开席时间。
一路上也不停憩,紧赶慢赶在一点钟的时候,就到了距秀秀姑家一山之隔的山这边,只要翻过这座山就能看到秀秀姑家了。
高叔看了看戴在手婉上的电子手表,看时间还早,一路上又没休息过,就停下来坐在一块石头上,然后跟我说先休息一下,然后再爬山,翻过这座山就到了。
大约休息了10分钟,我们就开始爬山,爬到山顶,高叔就指着山下一座红砖房屋说,那就是你秀秀姑家,你看到没有,好象有很多人,看来客人不少。
大概是高叔年纪大了,眼睛看远点东西有点模糊,他只看到有很多人,但没看清楚:那些人坐在席上己经开始吃了。
当我把己经开席了的情况告诉高叔时,高叔还不相信,还问我是不是看错了,因为在他心里,他是代表舅舅家的,是最重要的客人,怎么可能有最重要的客人没到就开席的道理。
高叔怕我没看清楚,跟我说,你年轻走得快,先走近些看清楚,如果真的开席就往回走,我们就不去了。
本来我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但高叔非得要我走近点看,我只好往前走了约500米,清清楚楚地看见是己经开席了,然后按高叔说的往回走。
我走到高叔跟前,高叔说我们回去,等下到饭店我请你吃包子〈他知道我爱吃〉。
在往回走的路上我问高叔,大老远的走到家门口了,为什么又不去了,高叔说等下到饭店坐下来吃包子的时候,我再告诉你不进去的原因。
到饭店高叔要了5个包子,给了我3个他自己两个,还炒了一盘回锅肉,边吃包子高叔一边跟我说为什么不进去的原因。
他告诉我,以前的老人就说过,“上了菜的宴席”是不可随便吃的,就比如秀秀姑家的寿宴,我们做为最重要的客人,又没有超过一般情况下开席的时间没赶到,他们不等我们到就提前开席,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能吃的。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