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脾胃虚弱引起消化不良, 脸色萎黄没有血色,怕风怕冷。
大热天晚上开空调睡觉还要盖被子,四肢和小腹冰冷,白天稍微走动一下,就大汗淋漓。
天气一冷,有冷风吹过,就感觉身体进风,风吹过额头进入脑袋,一整天头都是昏昏沉沉,吹过肚脐眼进入小腹,小腹就会坠涨难受,以前从来没有这种现象出现。
去看中医,医生说我脾胃太虚弱了,阳气不足,气血严重亏损。
让我每个星期煲两次乌鸡汤,煲汤的药材可以放红枣,当归,党参,枸杞,龙眼干等等,自己搭配,一次不能放太多,不能大补。
平时每天上班可以用杯子放入几片西洋参泡水喝,对补气效果特别好。
后来我买了100块钱西洋参,让药店帮忙切片,每天早上拿四五片直接含在嘴里, 味道有点淡的时候嚼碎咽下。
吃完之后每天的精神状态特别好,不像以前每天都感觉很累,无精打采,精神萎靡。
当时医生让我用西洋参泡水喝,因为我每天要泡各种花茶,再泡西洋参觉得挺麻烦的,所以干脆就直接吃了,省事,感觉效果更加好,还不浪费[呲牙]
补气血,煲什么汤好?
说到补气血的汤汤水水,我这个热爱美食的营养师,非常乐意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和经验。
- 1、补气血是中医的概念
首先,要明确,“气血”是中医的概念,不能用现代营养学的标准去定义,这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就像不能用英语语法来判断中文的对错一样。
- 2、补品的形式
中医补品的形式很多,比如丸、散、膏、丹、汤……。中药汤剂是大家对中医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把草药放水里煎出一碗汤液,相对而言,汤剂的效果更好,但味道可能不太好,而且每天煎煮,也挺费时间。
为了方便服用,可以把汤药变成丸、散、膏、丹的形式,其中,膏是补品比较常用的形式。尤其,一天冬天,似乎全民皆“膏”,秋梨膏、固元膏、阿胶膏……膏剂制作过程和工序比煎汤液麻烦,但做一次可以吃很久,吃的时候倒是方便了,所以,还是有不少人愿意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做的。
但膏剂的缺点是比较滋腻,对脾胃的要求较高,脾胃虚弱的人吃膏剂,很容易上火,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虚不受补”。
我比较推荐用煮茶和煲汤的方式进补,得益于现在的小家电,不管是煮茶还是煲汤都十分方便,而且食材搭配也非常灵活,可以根据身体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煎煮出来的茶水或汤水,吸收也较容易,不易伤脾胃。煲汤时还可以加入肉、菜等其它食材,可以更好地调和药材的味道,煲出来的汤水,比直接煎的汤药美味可口多了。
- 3、气血要怎么补?
既然谈到补气血,就得了解一点中医的基础知识。气和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看了很多人分享的所谓补气血的汤,其实都只是补血,单纯血虚的人或许会有些效果,如果气血两虚的人喝,恐怕收效甚微。
即便是血虚之人,单纯补血,有时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气”和“血”是相互依存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属阳,血属阴,“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关于气血的理论知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只要明白,气血或阴阳犹如人之两足,不能一只脚高一只脚低,更不能单脚跳,只有双脚平衡,并协调合作,才能快速奔跑。
气血两虚的人当然是气得补,血也得补;气虚的人,也常常需要加入少量补血的材料;血虚的人,加入少量补气的材料效果又大不一样。
如果你觉得自己气虚、血虚、气血两虚,常年吃各种补品还是虚,那就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方案是否正确了。
话不多说,给大家推荐几款补气血的汤水。
八珍汤
最有代表性的气血双补的汤,要数八珍汤。八珍汤是由两个非常有名的方子组成的,一个是“补气方之祖”——四君子汤,另一个是“补血方之祖”——四物汤。四君子汤四种材料,四物汤四种材料,加起来就是八种,补气血效果非常珍贵,所以叫八珍汤。如果再加上黄芪和肉桂,就变成十全大补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