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盘盘,在南海曲,北距环王,限少海,与狼牙修接,自交州海行四十日乃至……其臣日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日昆仑勃和,日昆仑勃谛索甘,亦日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
上述文献记载,足以说明,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有了被唐朝人称为“昆仑”的黑人。

第二,从运送途径来看,东南亚地区具备更大的可行性。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长安城拥有非常多的昆仑奴,许多大户人家为了显示地位,会争相购买。
唐朝其他城市,对新奇的昆仑奴,同样趋之若鹜。
如此大批量的购买,昆仑奴的数量绝对非常多,不可能只有几百人、几千人。
如果要支撑起几万人甚至更大批量的人员运输,必须有发达的贸易线路。
结合当时交通、贸易路径,能完成这样大数量的人员运输,恐怕只有东南亚各国这一渠道。

唐朝所处的主要时期,是在公元7到9世纪。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还是奴隶制国家,和唐朝有着密切的邦交和海上往来。
他们需要向唐朝上贡,顺便进行奴隶贸易,在逻辑上成立。
不止是奴隶买卖,很多昆仑人,也跟着东南亚商人来到唐朝,留在了中原。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地下王国,那个皇帝,似乎就是昆仑人。

第三,史料以及唐朝小说中,昆仑奴的形象与东南亚人十分相似。
唐朝的小说、史料,均对昆仑奴的外形进行了描写,而东南亚人的外貌,和描述的非常接近。
比如,《太平广记》引《朝野全载》的记载表明,昆仑奴的外形是又短又小。
“场帝令朱宽征留仇国,还,获男女口余千人并杂物产。……人形短小,似昆仑。”
再比如,《太平广记》卷《甘泽谣·陶舰》中记载,昆仑奴非常善水,能在水里来去自如。
“(魄)曾有亲戚,为南海守,因往省焉。郡守喜其远来,蹭钱百万,遗古剑长二尺许,玉环径四寸,海舶昆仑奴名摩诃——善泅水而勇捷……及回掉,下白芒,入湘江,在每遇水色可爱,则遗玉环剑于水,令摩诃下取,以为戏笑也。”
这段话讲述的,就是昆仑奴摩诃的故事。当时,他的主人有一把剑掉在了水里,摩诃二话不说直接下水取剑,身姿十分矫健。
再比如,《一切经音义》直接点出,昆仑奴非常善水,下水可以待很多天,却不会死亡。
“善入水,竟日不死。”
小说的描述,或许会夸张,但一定有一些现实的根据。
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推论出昆仑奴的外形,应该不高大,身材矮小,而且善于游泳,比较懂水性。
这些性格特征、外形特征,都符合东南亚沿海或者群岛国家人种的特征。

第四,唐代开凿的石窟壁画上,佛教黑人形象与昆仑奴非常相似。
出土的文物壁画,也给昆仑奴的来源,增添了方向。
比如,在开凿出来的唐朝佛教石窟中,可以找到许多黑人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兴建于唐朝的彬县大佛寺石窟。

如果这些黑人不是虔诚的佛教教徒,那么,他们怎么可能被雕刻在宣扬佛教的壁画之中呢?
要知道,封建时期,奴隶的地位还是很低的。但如果这些人,是跟随商队来到中国的昆仑人,就说得过去了。
可能提到佛家,大家都会想到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