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邑,在今天的越南南部,汉武帝征服南越国后,在那里设置了“日南郡”,日南郡下面有一个象林邑,后来简称为“林邑”。
这个地方的人是“占族人”,属于“波利尼西亚”人种,皮肤为“黑色”,头发呈“卷发”,《隋书》中描写他们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
因此,在唐朝人口中的“昆仑”,指的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

这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身材矮小,普遍在1.3米到1.5米之间,比如,头发是卷的,肤色是黑的,比如,身材比较健硕,能干力气活儿。
当时东南亚一带还是未开化地带,这些黑人们过着原始的生活,没有衣服,有的用兽皮裹一下,有的干脆就不穿。《三国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日南郡男女衣不蔽体,不以为羞”。
综合史料的记载,东南亚黑人,是最符合昆仑奴的特征的。
那么,当时会不会有非洲黑人和印度黑人被带到大唐,成为奴隶呢?当然,也是有这种可能的。大唐盛世的时候,长安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城内云集了各种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大唐称之为“胡人”。
这些胡人,有来自西域中亚的,有来自欧洲的,他们或到长安做生意,或者作为使臣到长安进行外交活动。当时西方的奴隶贸易盛行,一些阿拉伯商人把非洲黑人贩卖到大唐,也是很有可能的。
虽然同样是黑人,但是大唐的非洲黑人,不叫“昆仑奴”,他们叫“僧祗奴”。
从非洲到大唐,路途遥远,这些黑奴都像牛马一样被运输过来,成本高,成活率低,因此,在长安城的非洲黑人很少,他们也被统一纳入昆仑奴的称呼里。
史学大师吴晗在他写的《昆仑奴考》中,也认为:
“昆仑是黑人,即马来人种的一个专名词,专指一种卷发黑身的人种。
另外,在多处出土的唐代壁画中,也可以发现,画中所体现的昆仑奴,身材矮小,肤色发黑,头发为卷发。
因此,我们基本可以认定,昆仑奴,就是特指生活在马来半岛的,卷发黑肤当地土著居民。
那么,这些昆仑奴是如何被运送到长安去的呢?大约有三种途径:
第一,沦为战俘。
从秦始皇征百越开始,中原政权的触角就已经延伸到越南北部。汉武帝平定了南越国之后,在那里设置了九个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南部,这里远离中原政权,与中原文化不同,因此经常发生叛乱。
比如上面提到的林邑,后来就发生了叛乱,建立了“林邑国”。
到了大唐时期,越南的中北部仍然属于大唐领土的一部分,由安南都护府管辖,山高皇帝远,这里照样是经常叛乱,在战争中被俘的一些黑人,就被送到长安,充当了奴隶。
第二,主动进贡
也不是所有小国都愿意叛乱,在大唐国威之下,还有有很多小国臣服的,对于这些臣服的小国,不是一句“我认你当大哥”就完了,每年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孝敬大哥的。
大唐盛世,好东西简直太多了,你拿普通的东西,根本无法打动大哥的心,但是,“昆仑奴”这东西,大唐没有,只有东南亚有,而且,这东西在大唐是个稀罕货,很抢手,只要一上市,立马就会被长安城的“首富们”给抢购一空。
因此,东南亚的一些小国,也会主动给大唐进贡昆仑奴。

第三,奴隶贸易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商机,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的,既然“昆仑奴”在长安这么抢手,光靠进贡那里够用,于是,一些国际大商人就看准了这个商机,在东南亚一带捕获黑人,然后转手卖到长安,获取高额的利润。
而且,这些黑人非常好捕获,给点吃的就跟你走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
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卷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一次就能捕获成千上万人,这些人卖到长安城,一个能获得3两黄金。这种方式,是长安城内昆仑奴的主要来源。
其实对于这些东南亚黑人来说,到大唐当昆仑奴反而是他们最好的出路,因为在他们当地,过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野人生活,而到了大唐,那就相当于是到了仙地,虽然是给别人当奴隶,但最起码能吃饱饭,有一个安稳的生活地,一步跨入文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