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张仪和楚国大夫靳尚私交不错,他相信靳尚一定可以确保他安然无恙。
果然,张仪被楚怀王囚禁后,靳尚就开始忽悠楚怀王的宠妾郑袖。
郑袖吹了一阵枕边风,楚怀王不仅赦免了张仪,还好吃好喝地招待了他。
张仪趁此机会,又开始忽悠楚怀王: “如果您可以派太子去秦国做人质,纳秦国贵女为妾。我可以跟秦王说,也派太子来楚国做人质,并且不要黔中之地,两国永远是兄弟,再不打仗。”
楚怀王当然不想出让黔中的土地,于是又一次答应了张仪的提议。
随后,张仪离开楚国,继续游说韩、齐、赵、燕,皆与他们达成了有利于秦国的约定。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没少发动战争,领土也扩大了不少。
可是,秦国和各国的关系却并不太紧张,反而外交关系相当友善,这正是张仪的功劳。
秦惠文王死后,秦昭王继位。
商鞅变法增强了国力,张仪外交创造了发展的外部环境,秦国的发展蒸蒸日上,秦昭王的野心日益膨胀。
商鞅新法废除世袭,实行军功爵制,为白起的崛起创造了机会。
白起从小小的领队做起,不断创建军功,与韩、魏、赵的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几无败绩。
踏着千万个战败军的尸骸,白起一路升至大良造,武安君,成为名震天下的战神。
最有名的长平之战,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
当时,赵国大将廉颇坚守丹河西岸阵地,以逸待劳。
秦、赵两军对峙了三年,都没有分出胜负。
于是,秦昭王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奔赴前线。
白起兵分三路,一路在正面战场诱敌,假装战败,节节后退,引诱赵军不断追击。
一路两万五千人长途跋涉,绕到赵军背后,切断赵军供给。
另一路五千人插入追击秦军的赵军和留守营垒的赵军之间,将赵军主力切割成两个部分,首尾无法相连。
赵军果然中计,在秦军的诱惑下,不断乘胜追击,追进了包围圈。
因为供给被截断,大量赵军被饿死,甚至出现了自相残杀食人的现象。
主帅强行突围被射死,剩下的士兵向白起投降。
白起却担心投降士兵反复无常,因此命令秦军将赵国40万降军全部活埋,并斩杀赵国民众5万人,赵国朝野大惊。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对抗。
在这一战中,白起的足智多谋,杀伐决断,冷酷无情让人胆战心惊。
商鞅使秦国强大,张仪为秦国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白起扩大了秦国的版图,这些为秦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留名青史,却为秦国所不容。
二、商鞅、白起、张仪为何都被秦国抛弃?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火拼,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人才都是供不应求的。
像商鞅、白起、张仪这样的顶级人才,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极其难得。
按理说,秦国急于称霸,对人才更应该珍惜万千。
可是,商鞅、白起却被秦王所杀,张仪被迫离开秦国。
在人才如此紧缺的年代,他们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被秦国弃若蔽履呢?
1】商鞅得罪了几乎所有人
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富庶,军队的战斗力空前强大。
可是除了完成人生理想的秦孝公,几乎人人对商鞅恨之入骨。
以至于商鞅的尸身被五马分尸后,围观的百姓一哄而上,争食其肉,深觉大快人心。
这一切都是因为,商鞅变法的目的并不是让百姓富裕,生活舒适。
反而为了推动秦国民众全力以赴地完成“富国强兵”的目标,商鞅通过“法”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严苛的限制。
这些新法中,贯穿了商鞅的驭民五术: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
“壹民”即对所有民众灌输同一种思想,每个人都必须随着集体的意志行事。
“弱民”即政府可以任意索取百姓财物,也可以随时征壮丁,削弱百姓的反抗能力。。
“疲民”即让百姓没完没了地工作,从自由上、时间上禁锢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