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曹昂不死,丁夫人就不会和曹操离异,卞夫人就无法扶正,曹丕当然也成不了嫡长子,自然也就没资格继承王位。那么后半句呢,我认为只是曹丕的自谦罢了。
古代最讲究尊卑有序,嫡长子是第一继承人,其次是嫡子,再其次是庶子,曹冲不仅是庶子,而且排行第七,对曹丕的威胁实在不大。曹操所谓将来传位给曹冲,不过是表达对其喜爱之情罢了。乾隆帝十分喜欢十公主,曾说过“你如果是皇子,朕一定立你为储。”难道说乾隆真的打算传位给固伦和孝公主?
曹操晚年为立储的事情犹豫不定,曾征询贾诩的意见,贾诩听后不说话。曹操说道,“我问你呢,为啥不说话?”贾诩说,“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曹操问,“你想啥呢?”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曹操哈哈大笑,遂定曹丕为世子。
袁本初就是袁绍,刘景升就是刘表,两个人都是在因为废长立幼,导致兄弟阋墙,地盘最终都归了曹操所有。贾诩是在提醒曹操,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曹操也很愉快地接受了贾诩的意见。更何况,无论曹丕还是曹植,都是嫡子,不过是长幼区别而已,庶子就更没有机会了。由此可见,曹操即便心里不是非常喜欢曹丕,到最后为了政权的稳定,还是还选择曹丕的,这既是传统,也是保障。
所以,曹冲虽受宠爱,但他对曹丕的威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曹丕绝对没有必要冒着搭上自己前途命运的风险,去害死曹冲。

第二种,是周不疑害死了曹冲。
周不疑也是一个神童,他的舅舅是刘表的部下。后来曹操占领荆州之后,就把周不疑带回了邺城。曹操对周不疑非常欣赏,曾想把女儿嫁给他,但被周不疑婉拒了。不过,同为神童,周不疑和曹冲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果然智商高的人和我们看到的不是同一个世界。
但巧合的是,周不疑到了曹冲身边不久之后,曹冲就染上了重病,不久就夭折了。曹操怀疑是周不疑害死了曹冲,于是派刺客暗杀了周不疑。
这种说法的基础,也是假设。假设周不疑痛恨曹操,在没有机会杀死曹操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害死了曹操的儿子曹冲。理由是曹操占领荆州,周不疑的家人都被曹军杀死了,所以周不疑痛恨曹操,时刻准备报仇。
我看说这种话的人,不仅没有看过《三国志》,甚至不曾看过《三国演义》,曹操占领荆州,是刘琮主动投降的,基本没有打仗,周不疑也是官宦之间,怎么可能其家人都被曹军杀死呢?
事实上,在曹操攻打柳城的时候,久攻不下,周不疑献上十策,城乃破,可见周不疑是心甘情愿为曹操效力的。
曹操要杀周不疑时,曹丕曾劝阻,曹操说了一句话,暴露了他的本意。曹操说,“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也就是说,曹操认为,曹丕是驾驭不了周不疑的,所以为了防止以后周不疑闹出幺蛾子,所以先行下手除掉。所谓怀疑周不疑害死曹冲,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真正的原因是担心以后无人能够驾驭周不疑,为祸曹魏政权。

综上所述,作为曹操最聪明的儿子,曹冲在十三岁时因病早夭,实在是可惜。网上流传甚广的曹丕害死说,以及周不疑害死说,都是某些“别出心裁”的人为了博眼球而炮制出来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如果你仔细看看他们的分析,其实大多是拿现代人的思维去推断当时的情况,然后强行推断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来,这当然是不对的。
13岁的曹冲突患急病,缠绵病榻八日后,突然口鼻鲜血直涌,撒手人寰。曹操悲痛不已,自责说: “是我害了你!”对此司马懿表示:曹冲太蠢。
曹冲的母亲是曹操的妾室环夫人,身份低贱。曹冲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却在曹操的25个儿子中脱颖而出,成为曹操最钟爱的儿子。
众所周知,曹操的儿子中,曹植精彩绝艳、才高八斗,曹丕文采斐然、计谋超群。
曹冲死后,曹操对曹丕等人说: “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意思是如果曹冲活着,曹操根本就不会考虑让其他人继承自己的衣钵。
那么,曹冲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让曹操对他青眼有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