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人在遭受巨大的变故时,都应该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而对于抑郁质的屈原而言,这样的心理干预更是非常有必要。
可遗憾的是,在那个年代,“心理学”根本不存在,屈原当时唯一能排解苦闷的方式只有写诗。这期间,屈原的诗歌其悲剧色彩也愈发浓重了。

期间的屈原在流放期间,结合其政治愿望和悲惨命运,写了《惜诵》、《涉江》、《哀郢》等名篇。这里,我们随意截取《哀郢》的一句给大家感受一下:“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这句诗的意思是: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象雪粒一样。从这句可以看出此时的屈原已经到了触景伤情到泪如雨下的地步,其心中的苦闷之难以排解是可想而知的。
到此时,屈原的抑郁症基本已经成型了。按照今天的标准,这样的屈原应该去心理咨询室找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疏导,否则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说来,如果屈原当时不找心理咨询师也并非无法可解,他的解法是在诗歌中尽可能地描写正念的东西,这就像今天的日记疗法,去用日记的方式强化正念慢慢作用于潜意识并缓解抑郁。
可这点,屈原做不到!他也不可能做到,因为在他还没来得喘气的当口,一个更大的打击来了:楚怀王死了!楚怀王是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最终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了更远的地方:江南。
此时屈原的境况是:效忠(喜欢)的人死了,自己离故乡越来越远了。如此情境下,屈原的抑郁质怎会不更加严重呢。
因长期郁结于心加上政治上继续失意,屈原的抑郁症发展到了严重的程度,而之所以说此时屈原的抑郁症发展到了更加严重的程度,是因为他在船夫谈话时有了严重抑郁症患者的典型特征:频繁想到死亡。
司马迁 《史记》中 的《渔父》记载,屈原在自沉汨罗江前曾和渔夫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听来很富哲理,但以一个心理咨询师角度看过去,这些对白:细思极恐。
《史记》记载,当屈原异常悲伤地到达汨罗江时,他已经基本不成人形了,此时的他已经全然不是以前那个自夸为老帅哥并且经常在头上插花的屈原了,他当时的模样是这样的:披头散发,面容憔悴,形容枯槁,他当时穿着以芰荷做成的上衣,荷花花瓣缀缝的下衣。
即便屈原已经是这副模样了,但他贵族的气质依旧在,所以在他出现在汨罗江时,一个老渔夫还是认出了他,认出他以后,这位老者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几乎等于是把一个抑郁症患者推向了死路。
认出屈原后,老渔夫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你在朝廷上为怀王排忧解困,为何到这里?”
其实,根据当时屈原的那副模样,是个正常人就都能判断:他情绪糟糕到了极点,在这种时候,他最需要的安慰,最忌讳的是火上浇油。
可偏偏这个老渔夫就要火上浇油,老渔夫对此时因为仕途坎坷被流放的屈原说这话,就等于人在看到一个因父母都死去准备跳楼的青年说:“你别死啊,你想想你的父母啊!”
不用说,失去父母的青年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而下。所以,毫不夸张地说:老渔夫这话,等于是催屈原去死。

问完了这句后,老渔夫问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既然举世混浊,你何不随波逐流、从俗偷生呢?”这话的意思就是题目开头的那句:“你为什么不干脆隐居偷生呢?”
正是这句话让屈原下定了自杀的决心,为什么?因为渔夫用了错误的方式说出了这句话,他那样表述这句话就等于是在告诉屈原:“隐居就是偷生,偷生就是‘苟且’”!
堂堂屈原何以会苟且偷生?!苟且的是什么?是凡夫俗子啊,我堂堂屈原怎可同凡夫俗子那般“苟且偷生”!
可以说:渔夫的这句话彻底将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屈原的情绪推到顶点,于是他大喊道:“自古以来,雄鹰和凡鸟不能同群,哪有圆凿和方枘能够相合?哪有道不相同而相谋呢?我怎能与他们同流合污?”
之后,屈原怀着巨大的悲愤之情握起笔作了《怀沙》赋。 然后,屈原抱起石头,跳入了汨罗江中……
所以,到此,屈原不肯隐居山林而非要投江而死的原因也有了答案了,因为: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屈原,内心已经纠结悲愤到了极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遭遇一个不懂心理安慰只知火上浇油的渔夫,他的死只能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