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yì ,割鼻)之,无使逆命。
这便是魏女掩鼻的典故,也足以说明郑袖的狠毒。
而张仪与郑袖的相识也是机缘巧合。当年,张仪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投奔楚国时,被诬陷偷盗玉璧,遭到楚国令尹的羞辱,离开之时,他前去求见了楚怀王。
楚怀王好色,张仪便一直投其所好,跟他讲各国的美女。两人正聊到兴头上,郑袖突然走了进来,张仪见郑袖貌美,将郑袖夸得天上有地下无,哄得楚怀王与郑袖十分高兴。
这一日深夜,郑袖的寝宫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正是楚国大夫靳尚,他是来替张仪传话的。他告诉郑袖,秦国将用六个县和美女来赎回张仪,一旦美女入宫,郑袖定会失宠。
郑袖听信了张仪的话,当天晚上便哭闹着要出宫避祸,楚怀王见状十分奇怪,问起缘由。郑袖便哭着说:“大王,听闻您要杀了秦国的张仪。如今,您还未将黔中地区交给秦国,张仪便来了,足见秦国的诚意,可若是您将张仪杀了,秦国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您还是让我出宫避祸吧。”
楚怀王听了郑袖的话,醍醐灌顶,意识到一时冲动,差点犯下大错,于是决定将张仪放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楚怀王贪财好色,不辨忠奸,并不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但是他对百姓的关心也是发自内心的。
有一年,楚国大雪,天气寒冷,楚怀王穿着皮袄坐在火炉前还感觉寒冷难耐,他想起了楚国的百姓,于是下旨为百姓送去了取暖的木炭,这便是成语雪中送炭的由来。
本来,他一心想杀掉张仪泄愤,可是经过郑袖的提醒,他担心杀掉张仪后会引的秦军来攻,殃及楚国的百姓,于是一念之间,他又将张仪放了。
可是,被放出来的张仪并未立刻离开楚国,反而再次进宫游说楚怀王。
他表示,愿意劝说秦王放弃黔中地区,将太子送来楚国做人质,将公主送给楚怀王做侍妾。而楚国只需要将太子送到秦国为质,两国结为兄弟邻邦,世代交好。
张仪的这番游说,让楚怀王再次信以为真。于是,他再次背弃合纵联盟,选择和秦国结盟,以此来保住黔中地区。
等到屈原成功说服齐王再次和楚国结盟,匆匆赶回楚国后,得到的却是张仪已经被释放的消息,屈原立刻进宫觐见楚怀王,直言,将张仪放回,便是放虎归山,祸患无穷。
当楚怀王醒悟过来,派兵前去追捕时,已经为时已晚,张仪早已安然的回到了秦国。
公元前311年到公元前305年,仅六年时间,秦国便接连换了两任国君,国内局势动荡。此时,两次欺诈楚国的张仪已经去世了,秦国再次向楚国伸出了橄榄枝。
面对秦国的示好,楚怀王再次犹豫起来。
正在此时,屈原向楚怀王进言,称秦王刚刚登基,内乱不止,若是此时与齐国结盟,出动数千乘战车,数十万大军,定能拿回楚国失去的土地,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可是,楚怀王的儿子熊子兰却认为,秦国军事实力强盛,之前丹阳之战,楚军损失惨重,此时不可再轻举妄动,和秦国交恶,楚国讨不到半点便宜。
以屈原为首的主战派和以熊子兰为首的主和派吵得不可开交,楚怀王很是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