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四肢肌肉的功能异常都和脾息息相关。
脾主运化,人体的营养依赖饮食的摄入和脾胃的运化、吸收功能得以汲取;脾主统血,脾能够统摄血液在脉道内正常运行;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若脾胃虚弱,就会出现消化不良,水湿潴留,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则表现为胃脘胀痛、食欲不振、便溏泄泻、浮肿、肥胖、困重以及内脏下垂、女子带下、月经不调、慢性出血等症状。
“十人九脾虚”,人为什么会脾虚呢?
一、饮食失调
长期的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或者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就会导致脾胃虚弱;饮食不干净或者长期摄入油腻、生冷、不易消化食品,也会引起脾胃虚弱,引发一系列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的临床表现。
二、思虑过度
中医理论就有“七情致病”,“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倘若情志太过都会伤及相应的脏腑,而诱发一系列不适症状。
“过思伤脾”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虑过度或者空怀妄想,就会脾气郁结,日久伤正,则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出现食少纳呆,反酸嗳气,脘腹痞满、疼痛,腹胀便溏等证。
三、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熬夜,抽烟、酗酒,长期食用辛辣刺激食品以及不规律饮食,也是脾胃虚弱的诱发因素。
四、久病气虚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精微,重病、久病患者易出现脾胃虚弱,多表现为脾胃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者中阳不足,中焦虚寒而诱发胃脘胀痛,食欲不振,脾虚泄泻等不适症状。
那么,脾胃虚弱该如何调理呢?

一、健脾丸
健脾丸出自《证治准绳》,是由炒白术、木香、神曲、陈皮、砂仁、炒麦芽、山楂肉、山药、肉豆蔻组成,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泻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脾虚食积证的治疗。
本方是治疗脾虚食滞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舌苔腻、微黄,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二、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炒白扁豆、茯苓、人参七味药组成,具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功效,临床常常用于脾虚湿盛证的治疗。
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便溏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除此之外,还有补中益气丸,四君子汤等,都是治疗脾胃虚弱的常用方、代表方,临床可根据病情合理选用。
大家都知道“病从口入”,若要避免脾胃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预防,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刺激食品的摄入。饮食不仅要清淡、温热、易消化,且以七、八分饱为宜,戒烟酒,保持心情舒畅,合理作息,适量锻炼,积极治疗原发病。
当然,任何疾病的治疗,都要通过医生明确辨证,合理指导,才能对症下药,切不可盲目选用。

关注@Forest医生祥子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脾在中医学属于消化器官,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人出生后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程度都跟后天的补给有关,所以脾是人体的“后天之本”。
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饮食无节制等不良生活习惯会伤脾;情志郁结、多思伤感也会伤脾;过度劳累、作息时间不规律、熬夜都会对脾产生不同的伤害;不合理的用药以及胃肠道疾病,也会使脾功能下降。脾虚则引起脾的功能虚弱、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十人九脾虚,我们的饮食习惯,不大考虑每餐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吃的多少,蛋白质比较缺乏。脾、胃、肠这些消化器官都是肌肉组织,肌肉组织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功能的强与弱跟食物蛋白质摄入量有关。传统的养生文化补充的多数是谷类食物,像红枣、豆类、薏米、芡实、桂圆等,谷类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低,属于不完全蛋白质,九种必需氨基酸不齐全,影响了消化系统器官正常功能的发挥,所以肾虚、脾虚一直是我们存在的久而不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