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乃是坐镇大宁的藩王,大宁这个地方,不比其他的边关重要性低,也是重兵把守的地方,加之常年和蒙古的作战,军队的实力非常地强,建文帝不会放心宁王如此做大下去,迟早也要对朱权动手,所以朱权选择相信自己的兄长朱棣。
朱棣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他在朱家中的辈份已经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了,这种身份让建文帝多次吩咐下属,不可以直接斩杀朱棣,而是要把朱棣“请”回来。
这并不是建文帝不恨朱棣,不想要朱棣被消灭,实在是背负上“弑叔”的罪名太难听了,就算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杀掉了朱高煦,都难眠数月,甚至下半生都在担忧别人拿这件事情来做文章。
对外朱棣一致表示只想“自保”,而且他也并没有说自己要造反,只是模仿西汉吴楚七王之乱的时候,要求皇帝把“建议削藩”的文臣交出来,只是汉景帝把晁错腰斩了,叛乱还没平息,而建文帝则是交都不交,显然他也想让朱棣一直反抗,最终找到机会名正言顺“除掉”朱棣。
朱棣登基:恩怨的尘埃落定。
从双方拥有的力量上来讲,建文帝在明面上是有着巨大优势的,如果在一开始,谁说建文帝一方会输,那么这简直是一个玩笑话,可后来建文帝的表现,却让他变得像是一个玩笑。
在抵御朱棣的靖难大军的时候,建文帝重用了李景隆,谁知道被建文帝寄予厚望的李景隆却是个“草包”,比如他带着五十万大军围攻没有朱棣坐镇,仅有朱高炽防守的北京城,结果竟然是李景隆没有攻下,反而还因为主力转移被朱棣一路势如破竹。
这次战役没有让建文帝吸取到教训,反而还继续重用李景隆作战,要知道朱棣和李景隆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军事家,建文帝此举就是在自毁长城,因此在经历几次大战后,都是以建文帝一方失败告终,南京朝廷的力量损失惨重。
数年大战下来,建文帝从胜券在握变得惶恐不安,而在失败中,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那便是他十分信任的李景隆,已经在暗中和朱棣有了”勾结”,在朱棣打到南京城的时候,正是李景隆打开的城门,南京就此轻松被朱棣攻陷,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
在皇宫中的建文帝或许是知道此事,也或许是还没来得及知晓,就点燃了皇宫,在朱棣等人赶到时,皇宫已经变成了一片火海,等众人扑灭火焰,却已经找不到任何建文帝的踪迹了,建文帝的历史,便在这一年戛然而止。
占领了南京的朱棣,没有做一些扶持建文帝的儿子当傀儡的把戏,他直接登基当皇帝,即便是方孝孺对他破口大骂,他都没有因此而改变丝毫的主意,而后将骂他的方孝孺诛灭十族,踏着血登上皇位。
朱棣登基如此顺利,还是因为他的“身份”问题,他本身就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马皇后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子,在继承皇位的资格上,只会比建文帝更适合,正是因为建文帝乃是朱元璋所立的太孙,所以建文才会当上了皇帝。
马皇后真的是朱棣的生母吗?
马皇后的早逝,让大明朝几个藩王的“身世”成了谜,这几个藩王,正是朱樉、朱棡、朱棣、朱橚。
就拿朱棣来说,他的生母是否为马皇后,一直是个谜团,虽然在正史的记载上,马皇后就是朱棣的生母,可这里面不排除朱棣为了在登基后,加强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把自己的身世改为马皇后亲子,如此一来,他就是朱元璋“嫡子”了。
之所以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存疑,那就是因为在朱棣所供奉的朱元璋“后宫”的牌位中,有一个妃子李氏的牌位很显眼地被单独放在西边,这种摆放方法,和单独在主位上的马皇后灵位极其相似,所以这位妃子的地位是独特的,最好的解释,那便是:她就是朱棣生母。
“高后配在天,御幄神所栖。众妃位东序,一妃独在西。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
如果马皇后真的不是朱棣的生母,假如她也还在世的话,那么朱棣的靖难之役即便是胜利了,朱棣的皇位也是难坐上去的,除非朱棣把马皇后也除掉,不被辈份所压制,不然的话,一切的大局,还是得由马皇后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