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不一定是要除掉诸侯王,也可以是“削弱”其实力。
同样的问题,到了明朝,又重新出现了。
朱元璋和刘邦的出身类似,两者都因为本身不是贵族,因此在拿下江山的过程中,对异姓功臣的借力较多,所以在建国称帝之后,就要大肆分封自己的血脉以便平衡权力和政治势力,如此一来,就会形成“藩地”。
在称帝后,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一一分封到天下,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家天下”,而他的二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分别坐镇于陕西、山西、北京三个重要抵御蒙古的节点,在本质上,朱元璋就是在利用儿子们的功劳,来冲淡功臣们的功劳,避免功臣们居功自傲。
可朱元璋没有想到更深的一层,那便是他的儿子们在当实力藩王的时候,也积累了大量的军事经验和实力,对于朱元璋未来的继承者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件好事。
这也是建文帝在登基前就在担忧的问题所在,他的祖父朱元璋望子成龙,希望儿子们越出息越好,而他的叔叔们,也愿意为朱元璋守卫江山。
但问题是,对于藩王们来说,建文帝的辈份低,这些叔叔们未必希望他好,他也对这些叔叔们没有什么期待,反而希望他们卸下兵权,老实养老最好。
这种核心矛盾,正是刘邦和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血脉当诸侯王,可是后世子孙却想方设法消灭他们的根源所在,这证明了亲情并不是完整继承、传承下去的。
不是建文有被害妄想症,而是历代“藩王”问题都是王朝大问题,也不是朱元璋不懂政治,只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也只能把所有的事情交给后代们自由发展,自己不可能为了孙子的安心,就把所有儿子们的未来都扼杀。
所以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没有丝毫地犹豫,重用黄子澄等人出谋划策削藩,其中大力针对的,正是当时还在世的最强藩王燕王朱棣(朱樉和朱棡在朱元璋驾崩前也已经去世了)。
建文削藩,可以说朱棣是他九成的目标,其他非边境地区的藩王,要不就是根本没有实力,要不就是还年轻,对建文帝其实没多大威胁,最麻烦的当属朱棣,假如朱棣控制不好,那么建文帝寝食难安。
在削藩朱棣的时候,建文最极致做到了将朱棣的兵权、兵力压缩至仅剩不足千人的程度,一开始建文还准备“软禁”朱棣之子朱高炽、朱高煦,若不是建文害怕打草惊蛇,朱高炽和朱高煦一旦被软禁,后来的朱棣靖难造反,能不能走出北京都还是个谜题。
但即便如此,朱棣还是反抗了。
朱棣:造反,只是为了自保。
在明朝正史的记载中,朱棣乃是马皇后的儿子,而朱标也是马皇后的儿子,因此建文帝和朱棣乃是亲叔侄,是真正的一家子人,假如马皇后在世,她若看到建文帝削藩,说不定就先出手镇压建文帝了。
虽说建文是君,朱棣是臣,可在一个家庭里,家长首先看到的是“辈分”,其次才是其他的身份,一旦建文帝首先因为猜忌对朱棣不利,马皇后就不可能站在建文这一边。
既然削藩削到朱棣无路可退,朱棣多次示弱,甚至装疯卖傻都没能换来建文帝给他喘息的机会,那么朱棣也就无需再忍,直接拉起靖难的大旗,兵锋直指南京。
其实在一开始,朱棣已经完全没有了起兵的优势,因为他的兵权都被建文架空了,就算他在北京镇压了建文派来的使者后,此时北京的兵力根本不足以让他打到南京,于是朱棣“借兵”去了。
所谓借兵,就是朱棣在“削藩”的大背景下,抓准了他的兄弟们都对建文不满的心理,一方面进行了“借兵”,一方面和其他藩王联络,让他们不要参与进来,而借兵最显著的结果,就是同为实力藩王的宁王朱权藩军,都被朱棣拿走打仗了。
得到了宁王的兵权后,朱棣如虎添翼,开始了和南京正式掰手腕的历程。
从朱棣的靖难之役来看,得到宁王的兵权这是一件极其关键的事情,也被视为朱棣的人生转折点,可事实上,若是马皇后还在世,朱权是绝对不可能配合朱棣的,因为马皇后的懿旨一来,就能把朱权打落凡尘,朱权看似被“绑架”了,其实他自己也想把建文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