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朱允炆为何会失败?
原本朱棣手上所有兵力加起来也就十万左右,而朱允炆全国兵力差不多接近200万,实力悬殊如此之大,为何朱棣还能反败为胜呢?
其实这就和朱允炆的军事能力以及经验谋略有直接关系,年轻的朱允炆论经验以及手段谋略断然赶不上朱棣,关键身边还全是一群能力不足的大臣。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允炆才开始就已经陷入悲哀之中。比如最开始朱允炆叫朱元璋留下来的武将耿炳文带领13万大军去平叛朱棣,原本按照当时实力而言,朱棣肯定要失败。
可是朱允炆倒好,眼看56岁的耿炳文被朱棣先后袭击损失三万兵马,就开始坐不住了,耿炳文一再强调要守城熬死朱棣,让他兵力耗尽,就可以不战而胜。
但是朱允炆断然不听耿炳文的,而是听取一个文臣黄子澄的建议用李景隆那个乳臭未干尚无作战经验的孩子作为主帅,最终导致朱棣运用游击战术将朱允炆十万大军逐渐消耗,再抽时间去内蒙古找到宁王朱权借兵八万,让朱棣实力雄厚,势不可挡,最终朱允炆大败。
也许你会好奇,全国接近200万的兵力,为何当时只有13万去平叛朱棣呢,这就和朱允炆削藩有很大关系,由于他的残忍手段让所有藩王都感到害怕,如今朱棣起兵造反,大家当然选择隔岸观火,没有人愿意插手帮忙,所以调遣兵马难,想要寻求支援更难。
在这样的形势下,基本相当于朱允炆已经失去军心,又怎么可能胜利呢?
结语
综上分析,我觉得即使马皇后尚且在世,她对整个靖难之役又能怎样控制呢?朱允炆是皇帝,即使马皇后对他好言相劝,朱允炆又何尝会听呢?至于朱棣,生命垂危,迫不得已,又凭什么听取马皇后意见不起兵造反?
所以历史始终就是历史,某件历史事件的发生,远远不是某个人可以阻止或者彻底改变的,而是需要整个大环境的配合,才可能将一件事情做成功。清朝时期的曾国藩看着朝廷腐败,自己用一生的努力去改变,到最后换来的一样还是自己累死,而国家依旧走向衰亡。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当然不会,马皇后若还在世,她的存在便会引起良性的发展,削藩不会发生,靖难之役也不会随之发生。
从历史来看,建文帝登基这回事,朱棣是不能阻止的,而朱棣造反的根源是被侄子建文帝的“削藩”逼得走投无路,建文帝还想永久囚禁朱棣,这让朱棣无法容忍。
假设马皇后还在世的话,那她就是马太后,乃是建文帝的祖母,她必定不允许建文帝削藩,因为在关系上来说,她乃是所有朱元璋儿子的“嫡母”,在一个母亲的眼中,是不可能因为所谓的“隐患”,就让家庭内部自相残杀的。
没有削藩,就不可能有靖难之役。
建文削藩的背后:一个迫不得已、自己无力镇压的局面。
削藩这个词,在古代封建王朝中,乃是西汉最早出现。
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削藩,其实不是西汉景帝的“削藩策”,而是汉高祖后期,对天下异姓诸侯王的一系列“削弱”政策,从最早对韩信兵权的剥夺开始,这种削藩就已经开始了,最终引动了天下诸侯王大乱,西汉朝廷又得再次一一平叛。
汉高祖削藩的过程是危险的,在朝廷和诸侯王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朝廷都有可能被诸侯王随时翻盘,所幸后来还是刘邦这一方获胜,在获胜之后,刘邦立即分封诸子为新的诸侯王,并与功臣集团立下“白马之盟”,规定以后汉朝的诸侯王,只能由刘家宗室担任。
刘邦对诸侯王的秩序进行了重塑,可事实上,他只是解决了自己所认为的问题,却给后世的子孙留下同样的“削藩”问题,刘邦觉得这些新分封的诸侯王都是他的儿子,理所应当,可他们各自的后代迟早也会疏远,这份“血缘关系”,根本不可能让他们和睦相处下去。
因此到了汉景帝时期,汉景帝率先就忍不住要削藩,任用了晁错的削藩策,最终引起“吴楚七之王之乱”,这仿佛就是一场历史的轮回,幸运的事,胜利之神还是在皇权这一边,在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后,天下诸侯王实力名存实亡,直到汉武帝的“推恩令”颁布,正式宣告西汉的削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