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千年不灭的油灯,史书上说是靠鲛人油?是真的吗?
结合这众多文献中有关鲛人的记载,我们似乎对鲛人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它们居住在南海的水域中,以纺织为业,时常上岸与陆地上的人进行交易。它们将织好的“蛟绡纱”卖给岸上的人们,还会把用眼泪化作的珍珠赠送给岸上帮助过他们的人。这样看来,鲛人是友善而且可以与人和谐相处的。
如此多文献中出现关于鲛人的记录,让人不得不质疑,鲛人这种生物或许曾经存在过。甚至有学者认为,鲛人并非传说,而是消失的少数民族或者东南亚的某个民族。他们曾生活在南海的某些岛屿上,有自己的文字、会潜水,以织布为生,每年会来南方沿海地区做生意。由于某种原因,最终消失在历史中。
我国历史上还真有一种有迹可循的半鱼半人的生物,这就是卢亭,又称卢馀。传说是东晋年间首领卢循之后,世居于大奚山(今大屿山,香港岛和万山等岛屿的合称)上,今天的疍家人尊其为始祖。明朝东莞人邓淳着在其著作《岭南丛述》中记载:“大奚山,三十六屿,在莞邑海中,水边岩穴,多居屹蛮种类,或传系卢循遗种,今名卢亭,亦曰卢馀。”
卢亭一族,本来与中原人并无纷争。南宋宋宁宗年间,南宋朝廷以卢亭一族未经官方许可,贩卖私盐为由,出兵大奚山,对岛上的居民进行大屠杀,卢亭一族几乎被屠杀殆尽,幸存者成为了今天疍家人的始祖。疍家人是我国历史上沿海地区一群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的人,以海为生,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他们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新中国成立后,疍家人才陆续上岸定居。我们熟悉的音乐人,出生在澳门海边鱼艇上的冼星海先生就是卢亭人的后代。今天,生活在东南亚一带的巴瑶族,他们一生仍旧生活在海上,从不上岸。
宋代以后,古人们言之凿凿的鲛人似乎便不再出现于文献中了,到了现代,更是闻所未闻。今天的主流观点认为,鲛人并不存在。所谓的鲛人其实就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儒艮或者海牛,一种食草性哺乳动物。儒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之一,头圆有颈,但颈部不明显;嘴小唇厚,口内有齿,前肢呈鳍状,从远处看很像人类的双手;全身稀疏的短细体毛,身体整体呈现灰白色,无鳞,和人类皮肤很相似。它们依靠肺部呼吸,定期浮出水面呼吸,有时候甚至是哺乳。所以,常被附近的群众误认为是“人鱼”。 自四千年前起,人类便开始对儒艮进行捕杀,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制革。迄今,儒艮的数量已极为稀少。
海牛原本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属于大象的远亲,但后来因为大自然的变迁而下海谋生,脸部与人相似,而当海牛离开水后就会不停“哭泣”(其实是含盐分的液体,用以保护眼珠)。有人因此联想到鲛人可能是在古猿进化成早期人类的过程中,进入水中生活的一个分支。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当中的动物或者人鱼之类的考证,或者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人类的一个分支,但是由于人们对其生活习性缺乏了解,也就为它们的存在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
鲛人是否存在,至今迷雾重重,对此有兴趣的人可以进行探查。历史的魅力或许正是在于此,给后人留下丰富的历史资料,同时也留下太多的疑问。只有真正投入其中,才能体会到那种求知的快感,这或许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精神追求。
那么,秦始皇陵中的“人鱼膏”真的是用“鲛人”油脂做的吗?宋代《太平御览》中又有不同的说法,其引述《三秦记》中的记载:“始皇冢……燃鲸鱼膏为灯。”《异物志》中也记载:“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按照《异物志》中的描述,“人鱼”的形象更符合今天的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