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刘邦沛县起事,击败强大的项羽,统一了全国,是为汉高祖。在汉高祖刘邦接近驾崩的晚年中,曾经下过这样一道旨意,内容是为前朝的国家陵墓守灵。具体安排是秦始皇二十户,齐国、楚国、魏国为十户,赵国和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五户。
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中,只有信陵君魏无忌享受到了如此待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刘邦在年轻时曾与信陵君有过一段渊源,其二则是与其他三位公子相比,信陵君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君子,没有任何人生污点。
01好友张耳是信陵君门客,早年曾一起坐而论道
熟悉楚汉之争的小伙伴们对张耳这个名字一定非常熟悉,张耳是赵王歇的大臣,巨鹿之战中一直陪伴赵王歇左右,后来被封为常山王。其实在战国时期,年轻的张耳是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在魏无忌府中生活多年,见识卓越。汉高祖刘邦在年轻时也曾北上前往魏国,与张耳坐而论道时间长达数月之久,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与张耳相处的这段岁月让刘邦增长了许多见识,对天下大势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刘邦后来逐鹿中原成就帝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帮助作用。所以,刘邦的思想与信陵君有着一些互通之处,也对信陵君非常感激和敬佩,这才在登上帝位后命令臣下对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进行祭拜。
02其他三公子皆有负面新闻,唯有信陵君真君子
汉高祖刘邦祭拜信陵君的第二个原因是敬佩信陵君的为人,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战国时期,信陵君魏无忌与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而其他三人虽然名声在外,却有过一些黑历史,难以称之为正人君子。
孟尝君田文好客养士,门客非常之多,名扬中原,但孟尝君的人品有一定问题,冯谖弹陜和鸡鸣狗盗等典故都是出自于孟尝君,他还曾背叛自己的国家齐国,前去秦国担任相国,纠集魏国、秦国、赵国、燕国等四国的军队攻击齐国,卖国行径可见一斑。
其他两位公子中,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利欲熏心,怂恿赵王接受韩国赠与的本应赠给秦国的城池,引来了秦国的大军进攻,最终导致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四十万赵兵惨遭坑杀。春申君黄歇则更是离谱,将自己已经怀孕了的小妾李环献给楚王,试图让楚国的王位改姓,控制楚国的朝政。以上三位公子的小人行径可谓是令人不齿,与公子的身份严重不符。
而信陵君魏无忌则显得非常正直,忠心魏国,一直辛勤的辅佐魏王。在赵国有难时,所有国家都望而却步,信陵君显得义薄云天,偷出了兵符带兵援救赵国,间接促成
刘邦每次路过当初魏国的都城大梁,都会专门抽时间去给信陵君扫墓,后来还刻意安排了守陵人;
治学严谨、评价历史人物严格的司马迁,对信陵君魏无忌出乎寻常的高看一眼。他在《史记》为战国四公子各写了一篇列传,对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他都是用XX君这种官方称呼指代;只有对魏无忌,他全文中都恭恭敬敬的称呼“公子”;对于前面三人,司马迁经常毫不客气地批评,但对信陵君无忌却不吝赞誉之辞。
信陵君的独到之处在哪里?与其他战国公子相比,信陵君魏无忌身上的人性光辉、人格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他忠于国家和家族,对待朋友无所保留,对待人才真情实意,在沽名钓誉、以权谋私成风的战国时期,这样的贵族是极其罕有的。
公子,在先秦时期指的是诸侯的庶子,以跟能够继承诸侯之位的世子区别开来。魏无忌,就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弟弟。
公元前276年,魏无忌被哥哥封为信陵君。此时的魏国日子艰难:秦国的魏冉主政,任用白起大杀四方,魏、韩首当其冲;到了公元前270年,形势更加恶化,范睢被魏国丞相魏齐欺辱后逃向秦国,其后获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并提出了远交近攻、优先解决三晋(韩赵魏)的战略,随后对魏国发起了凶狠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