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为何乾隆还是选嘉庆为接班人?
所以最后能和嘉庆争夺继承人位置的皇子只有十一阿哥永瑆。
永瑆为人宽厚,德行比较高尚,且擅长书法和文学,算是非常有才华;而颙琰平时表现比较中庸,各方面能力并不是特别出众,但是为人比较谦谨,也算深孚众望。
在乾隆决定秘密立储时,所有的朝臣也都认为必定会在两人之中择其一而立。但是这个秘密一直到乾隆六十年决定退位时才真正揭晓。
那乾隆为什么舍德才兼备的永瑆而立比较平庸的嘉庆呢?

其实在乾隆再度秘密立储之后,朝廷群臣一度都猜测究竟永瑆和颙琰谁能胜出,因为在表面上所看永瑆和颙琰在诸皇子之中待遇是最高的两位,所以他们俩基本被外界默认为皇位有力竞争者。
那么为什么乾隆没有选择德才兼备的永瑆,而非要选择比较中庸的十五子颙琰呢?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上面所述,乾隆选择皇储势必要在他一生所挚爱的两个女人也就是富察皇后和令妃所生的孩子之中去选,富察皇后母子俱已早逝,所以那就要从令妃所生的孩子里去选了。
令妃为乾隆生过两个儿子,一个是颙琰,一个是永璘。而永璘年幼,肯定没有办法继承大统,所以中规中矩还比较能服众的颙琰就成为了乾隆心目中的首选。

另一方面就是永瑆自己的问题了,永瑆确实非常有才华,工于书画,尤其是书法造诣非常深厚,他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为乾隆时期书法四大名家。
但是永瑆的为人性格有点像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虽然才华横溢,心地纯善,却放荡不羁,他身上那股书生的酸腐之气非常严重,且他专攻文学,不重弓马,体质非常羸弱不堪,这些都不为乾隆所喜。
而且永瑆骨子里有着很严重的汉族儒生文人习气,这一点是最让乾隆反感,乾隆曾经为了改正儿子永瑆身上这股书生酸腐习气严厉呵斥过他,可惜永瑆比较固执,依旧故我。
所以大家想一想当年曹操为什么逐渐厌恶曹植,而更加喜爱曹丕,这就是当时乾隆逐渐喜爱颙琰而厌恶永瑆的道理了,因此乾隆内心那杆天平逐渐偏向颙琰。

而且从能力对比来说,嘉庆虽然平庸,但是胜在全能,而永瑆专攻文学并没有比嘉庆强哪去。
在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储之后,很多人都好奇在猜测乾隆究竟是选择谁当继承人,其中属清朝的附属国朝鲜李氏王朝对此最为好奇,朝鲜史书曾经记载,朝鲜的使臣回国以后向李氏皇帝阐述永瑆和颙琰的为人,朝鲜使臣对永瑆评价是“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
对颙琰的评价则是“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朝鲜人还记载,乾隆曾对朝鲜使臣当面夸奖颙琰为“度量豁达,相貌奇伟,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
从朝鲜史书记载来看,永瑆虽然德才兼备,但性格比较柔和且文人气太重,属于柔而无断的人,所以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皇位继承人,因此在乾隆内心逐渐越来越不喜欢永瑆而喜欢颙琰,最终选择了颙琰。
所以从朝鲜记录来看,也说明了永瑆并没有比嘉庆强太多,嘉庆主要是胜在了当时优秀的哥哥永琪早逝,乾隆无人可选择之际,选到了相对各方面能力比较均衡的嘉庆。

写在最后
虽然历史上的嘉庆确实碌碌无为,平庸至极,在位期间连续爆发了天理教起义和白莲教起义,清朝国力日趋衰退。可以说嘉庆皇帝的二十多年统治,是在一日日的抱怨、迷惑、痛苦、尴尬中渡过。
但是嘉庆的哥哥永瑆也未必会比嘉庆好哪去,因为永瑆太过于迂腐,所以他也不能改变清朝的衰落。
因此如果说能比嘉庆好太多的哥哥那就只有是英年早逝的五阿哥永琪,也许永琪继位的话会比嘉庆做得更好一些。
嘉庆在位25年,实际执政21年,帝虽然他经常心灰意懒,但是他从来没有放松过权柄,一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还在孜孜不倦地处理政务。
不过,嘉庆看似勤政的背后其实是另一种懒惰,他的勤奋其实只是一种惯性,成了一种“懒惰”着的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