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为何乾隆还是选嘉庆为接班人?
表面上,嘉庆一天到晚,一刻也不休息。实际上,他已经习惯于不动脑子,让祖宗为自己动脑子。“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只要祖宗说过或做过的,他都依样画葫芦地执行贯彻。
所以嘉庆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性格的平庸皇帝。

可是要把清朝的衰败算在嘉庆的头上也有点过了,其实清朝之衰亡主要在于封建制度衰亡和封建保守顽固派的衰亡。
毕竟皇帝不是说革新就能革新,即使如日本明治天皇的革新变法也是建立在暴力流血之上。所以清朝之衰败是败在制度和权力阶层,除非乾隆的后继之君是一位非常具备革新意识和胆略的人,既要有革新意识,也要敢动用武力排除一切阻挠,很明显从历史上看永瑆和颙琰的性格和胆识都不具备这些要求,包括连乾隆在内都不具备,所以乾隆晚年错过了与世界交流和革新清朝制度的机会。
也许乾隆抓住这次机会,嘉庆继续按照他的思路下去没准清朝会走向强盛,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各方面能力都很平庸的嘉庆,之所以能成为乾隆的接班人,主要是当时的乾隆已经没得选了。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冬,乾隆帝下达了一份密诏,密诏的内容是关于立皇储一事,经过数年的深思熟虑,乾隆帝最终决定,将皇十五子永琰立为皇储。
而在二十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796年,在当年的正月初一,乾隆帝正式宣布禅位,皇十五子永琰登基,是为嘉庆帝。
根据史料的记载以及后世的评价,这位嘉庆皇帝,不管是在政治手段方面还是在政务能力方面,其整体表现着实一般,大清朝也在他的手里,逐渐开始走向下坡路。
当然,清朝衰败并不完全因为嘉庆,但他的能力一般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就有不少人对此感到十分疑惑,为何颇为精明的乾隆皇帝,会选择这么一个资质平庸的接班人呢?
实际上,乾隆皇帝之所以选择嘉庆,背后有很多因素,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乾隆帝没得选,他不乏有能力突出,并且深得他喜爱的儿子,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让乾隆不得不在“瘸子里挑将军”,选了嘉庆这个听话、顺从,并十分懂事的接班人。

说起乾隆的立皇储之路,那可真是一把辛酸泪。
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十七个儿子,按理说也算是子嗣众多,如果立储君的话,选择面应该是比较宽的,但实际情况却并未如此。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乾隆皇帝的立皇储之路,就会知道大概是什么原因了。
乾隆皇帝立的第一个太子,是他的次子爱新觉罗.永琏,永琏虽说是次子,但因为其生母是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因此,永琏在出身上,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时期,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立皇储这件事上,都是遵循着“立嫡不立长”这个原则,包括清朝之前的多个朝代,均在皇储一事上如此,这已经是千百年来墨守成规的习惯。
但清朝入住中原后,对这个原则就进行了一些变动,毕竟清朝发迹于关外,说白了就是游牧民族,因此,对于中原的习俗传统并不是那么的在意。
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就是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而皇太极死后,则是其第九子福临登基,还有顺治帝福临死后,同样是由其第三子玄烨接班,也就是康熙皇帝。
这几位皇帝的登基,都没有按照“立嫡不立长”这个原则,当然,这背后也有一定的特定因素,比如政治斗争等,但总体上,必须立嫡长子为接班人的这个传统,在清朝已经慢慢的淡化。
而在康熙皇帝继位后,曾经动过立嫡长子的想法,之所以他会这样想,与他被汉化的程度较深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当时的嫡长子胤礽深受康熙帝喜爱也分不开。

但他在立了胤礽为皇太子之后,却因为多种原因,将胤礽的太子名位两度废除,最终彻底放弃了他,临终前改立皇四子胤禛为自己的接班人,即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