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为何乾隆还是选嘉庆为接班人?
这五位皇子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以及皇十七子永璘。

五个虽说少了点,但也还有选择的余地,但在这五位皇子里,第一个要被排除在外的,就是皇八子永璇。
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个永璇是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了这个明显的缺陷,不管能力有多强,但肯定是会被排除的。
而第二个被排除的,则是皇十七子永璘,这个永璘与后来的嘉庆帝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两人均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他被排除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当时他的年龄太小,还是一个黄口小儿,所以自然也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这样一来,乾隆帝能够选择的,就只有三位皇子了,分别是十一子、十二子和十五子。
在这三人中,最具有竞争优势,也各方面能力占据上风的,是皇十二子永璂,他的优势在于其生母是当时的皇后那拉氏,那拉氏的皇后之位,是在富察氏去世后,乾隆帝再次进行册封的,因此,被册封之后的那拉氏,她的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嫡子。
也就是说,皇十二子永璂在当时几个皇子中,按出身来讲是最高的,也最应该成为储君,同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比较不错,清朝时期的注明史学家钱大昕,曾担任过永璂的讲师,他就对自己这个学生评价为“天资淳粹,至性过人“。
但最终,永璂还是被乾隆排除了,主要原因是在乾隆三十年时,永璂的生母那拉氏随乾隆南巡,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乾隆在南巡途中,就派人将那拉氏遣送回京,并在数月后,收回了那拉氏皇后的册宝。
这就意味着,那拉氏的皇后之位被废除,有道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正是因为母亲的失宠,身为人子的永璂,自然免不了遭殃,也就被排除在外了。

而此时,仅剩两位皇子可以选择,在各方面综合考虑之后,乾隆帝最终选了皇十五子永琰,这便是日后的嘉庆帝。
之所以选择嘉庆,是因为他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均衡,虽说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但好就好在,他能平衡发展。
比如说文学造诣,少年时期的嘉庆,就以”勤学“闻名,并且学习成绩颇佳,甚至能做到”援笔立就“的程度,当然,众皇子中能达到这种程度的不止他一个,但嘉庆不仅文学造诣很好,满清重视的弓马骑射,他依然十分在行。
这样一来,就要比他的十一哥,也就是永瑆要强一点,永瑆在当时也曾经被乾隆考虑过,但正是因为他过于偏科,文人气息过重,并对骑射十分反感,仅凭这一点就让乾隆帝十分不喜,毕竟满清是马背上得的天下,骑射水平低,自然就会被淘汰在外。
而反观嘉庆的综合能力,虽有些平庸,但胜在十分均衡,这才让乾隆皇帝最终选择了他。
除此之外,嘉庆还有两点让乾隆相当满意,一来是他在朝野中,是众多皇子里负面新闻最少的一个,当时朝中大臣对他的赞誉颇多。
”唯十五王(指嘉庆)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于禁中,声誉极佳。“---朝中大臣对嘉庆的评价
二来,则是嘉庆的性格很好,用乾隆的话来形容就是十分”端淳“,富有同情心,并且自制力强,恒心和毅力均不错,这个性格正是乾隆最满意的。
所以,在乾隆通过数年的观察后,发觉嘉庆在皇子中,是一个让他在各方面都满意的孩子,因此才会将嘉庆定为接班人。
最后,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嘉庆十分听话,这一点在乾隆禅位后的三年里,就能看得出来。

公元1796年,乾隆帝正式禅位,嘉庆登基,但此时的朝政,仍旧是乾隆把控,毕竟古代没有一个皇帝愿意主动交出权力,乾隆禅位也是为了不超过自己祖父康熙在位时长的无奈之举,但禅位后大权还是要握在他手中的。
而此时的嘉庆,在与父亲乾隆的相处中,显得极为聪明。
在嘉庆登基后,他行事最大的一个宗旨就是,不下任何决定,读奏折可以,参加各类祭祀活动也可以,接见各国时臣也没有问题,但他就是不发布任何命令,也不做任何决定。
所有事情的最终决断权力,他都会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听皇爷(指乾隆)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