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逵敢这样做肯定也是有一定权力和地位加上也有保护伞在里面的,但是包拯对于这样的大贪官,加上又是残害了那么多的无辜百姓,多次弹劾王逵,一次没有,就两次、三次,连续7次弹劾终于成功。
据说这第七次包拯弹劾王逵的时候依然不奏效,于是便怒了对宋仁宗说:
“你这样任由这样的贪官去滥用刑罚,鱼肉百姓,真的一点都不体恤百姓!”
包拯不仅弹劾贪官,对于在其位没有作为的官员也会弹劾,就比如当朝宰相宋庠,七年当官生涯里面没有做过任何贪赃枉法的事情,但是却因为在位七年没有做过对朝廷有功劳的事情白拿着朝廷的俸禄就被包拯弹劾,这点就足以说明包拯是一个很负责的监察御史。

当时的北宋出现了冗官的弊病,就是很多地方甚至中央出现很多根本不需要的官员,朝廷需要养着很多官员,很多都是白吃着国家粮食却没有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所以对于这样的弊病,包拯不仅主张要废黜一些不必要的官职,比如按察使,甚至对于那些因为贪官等行为被罢官的人不得被朝廷重用,这样能避免那些社会害虫卷土重来。
电视剧的包拯为官清廉其实和历史上的包拯一样,也是一名清廉好官,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对自己严格要求,别人请客送礼都是严词拒绝,不与其同流合。
包拯的小儿子也继承了包拯这样的好品质,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从未当过开封府尹。60岁大寿时,他感叹自己无后,儿媳突然抱着1岁多的男婴,跪在包拯面前:“这就是您的儿子,请您取名。”

包拯,又被称为包青天。
在民间传说中,开封府尹包青天,铁面无私,两袖清风,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
上至贪官污吏,下至市井小贼,只要想到他,心里都会升起一股凉意。
他有很多传世案例,什么“狸猫换太子”“铡美案”“血手印”“蝴蝶梦”等等。
只可惜,这些案子,大多来自民间故事演绎、元曲和清代小说《三侠五义》,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从未当过开封府尹。

包拯只是在快60岁时,暂时代管开封府,但也只管了不到2年。此后,宋仁宗非要给他升官,将他调离了开封府。
60岁大寿时,已经痛失爱子、爱孙的包拯,突然被儿媳告知,他居然还有一个儿子。
他惊愕之余,开怀大笑,此后,他开开心心,享受了4年的天伦之乐。
64岁这年,包拯视察枢密院,突发疾病,再也没能起来。
几个月后,他就病逝了。
宋仁宗格外伤心。
他亲自前往吊唁,并辍朝一日表示纪念。
他还给包拯追封吏部尚书,并赐谥号“孝肃”,极尽哀荣。
……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虽然,包拯没有当过开封府尹,但他始终铁面无私、两袖清风,是个难得的好官。
他得罪了无数权贵,按理说,他的晚年,难以善终。
但好在,宋仁宗非常信任包拯,无论别人怎么弹劾包拯,宋仁宗始终力挺他。
正因为如此,包拯的晚年,过得非常舒适。

包拯的别样仕途
包拯28岁中进士,可他的为官之路,却是从38岁开始。
公元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寒窗苦读二十多年,终于成为一方知县。
这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
但包拯没有赴任。
他上书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理由是父母年迈,需要尽孝道。
上面很宽容,考虑了包拯的实际情况,将他改任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
包拯还是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