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觉得离家太远,思来想去,便选择辞官回家,先赡养父母。

其实,和县、合肥之间,相距不过100多公里,驾车不到2小时。
这个距离,真的不算远。
但这是用现在的观念来看的,在那个用双脚走路的时代,100多公里,的确无法在父母面前尽孝。
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在那个读书走仕途的年代,包拯能放弃当官,去赡养父母,真的很不容易。
他真的对父母非常好。
几年后,父母相继离世,包拯就在父母墓葬旁边,盖了草庐,坚持守丧。
守丧期满,当地的父老乡亲,都来劝包拯继续仕途,他才选择进京听选。

公元1037年,38岁的包拯,被任命为天长(位于安徽)知县。
他的为官之路,正式开启。
相比其他人,包拯的仕途,走得格外顺遂。
36年间,他接连调任、升任,担任过的的官职,也数不胜数。
- 在地方上,他当过“大肥差”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也干过要职陕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
- 在中央,他曾是铁面无私的监察御史,也曾是坚决执行的尚书工部员外郎。
他得罪了无数权贵,无数人恨不能抽他的筋,扒他的骨。
但这些权贵,愣是无法撼动包拯分毫,这一切,只因宋仁宗的力挺。

宋仁宗有多力挺包拯?
历史上,包拯的结局,算是非常好了。
宋仁宗追封他为吏部尚书,赐号“孝肃”,葬礼极尽哀荣。
他去世时,从中央到地方,许多百姓为他哀伤。
“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包拯38岁入仕,此后6年,先后在安徽、广东当过地方长官。公元1043年,他被宋仁宗安排回京,赐官监察御史,专门负责监督大臣。
在古代,监察御史,几乎相当于皇帝的亲信。
但监察御史,也非常容易得罪人。

举个例子。
有一回,宋仁宗的张贵妃,给丈夫吹枕头风,帮着自家大伯,争了一个淮康军节度使。
包拯非常不爽,逮着宋仁宗就各种说。
宋仁宗也知道事情干得不对,但圣旨都下了,要是收回来,他脸面往哪里放呢?
所以,宋仁宗转身就走。
但包拯直接扯住了他的袖子,继续絮絮叨叨,铮铮有词,说什么“受人蛊惑”,搞得宋仁宗十分无奈。
最后,宋仁宗无奈答应悔改。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张贵妃对此什么态度,但她的心里肯定不舒坦。
而此事以后,整个汴京城的皇亲国戚,对包拯就是——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可以想象,包拯的一生,也一定会被很多人记恨。
但宋仁宗始终力挺包拯。
无论谁弹劾包拯,他都不曾对包拯发难。
而包拯给他的建议,也基本得到了践行。

为什么宋仁宗会对包拯这么信任呢?
宋仁宗对包拯的力挺,并不是无迹可寻的。
如果你是宋仁宗,你对包拯,也会非常厚待。
因为包拯是真正为民请命、造福社会的能臣。
【1】包拯的铁面无私,从不区分官职大小
包拯回京城以后,就开始恪尽职守,尽监察御史的职责。
他弹劾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王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