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牛主人去杀牛,目的就是让怨家看见。
既然是怨家,他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一定跑去府衙状告。
其实,从“牛舌案”也可以看得出来,包拯是个真正的好官。
他断案不用酷刑,不愿冤屈一人,只会尽心尽力去处理。
要么,他找到证据,实锤断案;要么,他用智谋,以智取胜。
- 对亲朋好友,包拯素来一视同仁,从不包庇,哪怕他舅舅犯法,他也秉公执法,在公堂上依法责挞;
- 对权贵富户,包拯从不徇私枉法,也从不畏惧权威。
一句“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背后藏着的,是包拯的智慧。
【4】包拯有实力,不仅能处理好内政,还能处理好外交国防
宋真宗时期,宋朝与契丹签下了“澶渊之盟”,每年给契丹钱财物资以包拯和平。
宋朝经济发达,武力较弱,单纯从“划算”角度考虑,用区区物资换取和平,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当时的文官集团和达官贵人们,也都坚持“以和为贵”。
但是,包拯多次上奏朝廷:“用钱交两国之好,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关键还是要练好兵力,以备不时之需。”
“以古揆今,未有恃盟好,舍武备,而不为后患者。”“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有一次,包拯奉命出使契丹,被契丹官员为难:“听说雄州(北宋边境城市)最近新开了便门,是想引诱我的叛民,来刺探我们辽国军情吗?”
包拯不紧不慢地回了一句:“你们涿州也曾新开城门,要是刺探军情用得着开便门吗?”
契丹官员一听,只能尴尬地陪笑脸。
在和契丹交往的过程中,包拯深刻意识到宋朝边境国防问题。
- 一方面,宋朝与契丹常年无战事,但宋朝却把重兵全部布防在北疆一带,中原内地兵力空虚,很容易被人偷袭;
- 另一方面,北疆地理位置重要,但地势无险可守,配备重兵不是关键,优秀的将领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包拯多次上书建议,重视武力、强练兵力,并改变北疆的兵力布局,分摊到黄河沿线重点城市,一旦发生情况,既能及时北上,又能守卫京师。
只可惜,北宋重文轻武的传统太过深重,包拯的建议根本没有得到执行。
多年后,金兵南下,畅通无阻打开开封大门,连带着宋朝皇帝一起掳走,灭掉了北宋政权。
【5】包拯严于律己,两袖清风
除了刚正不阿,包拯还十分廉洁。
他对自己要求严格。
达官贵人请托、拉关系,他坚决不去;商户富贾请吃饭,他会严肃表示拒绝,以避免来日麻烦:
“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取自《中国通史》)
这样铁面无私的包拯,宋仁宗自然非常信任。
总的来说,包拯得罪了很多人,但他能善终,有2个原因很关键:
- 第一,包拯有能力、清白、铁面无私。
包拯自己有能力、足够清白、铁面无私,哪怕是极盛之时,他也“不持一砚归”,旁人想攻击他无处下手。
- 第二,包拯足够幸运,遇见了宽厚的宋仁宗。
他遇上宋仁宗,一生备受信任,是他能善始善终的第二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