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直接投降清朝,后率兵攻克安庆门户枞阳,在陈玉成背后通下冰冷一刀。
反观忠王李秀成,他了解韦俊之困境,知道他只是背锅侠,不应该承受天京事变之痛苦。洪秀全要杀韦俊时,李秀成以性命担保,使其免于一死;陈玉成、杨辅清仇视韦俊时,李秀成则欢迎他前来投靠,准 备在江北划出地盘给他,一起合作抗清。还有就是对两淮“捻军”之争取上,英王陈玉成喜欢从“捻 军”中挖掘人才,组建以骑兵为主的“小左队”。如此,“大汉盟主”张乐行很恼火,直言“长毛不讲 义气”。李秀成呢?很少从中挖掘人才,而是最大限度地采留“捻军”原有之战斗序列,极力劝说洪秀全册封“捻军”首领为王,以巩固同盟关系。如此一来,“捻军”首领还是比较愿意听从李秀成调遣, 配合太平军作战。
04.从心态上看,同是受天王斥责,忠王心理素质远强于英王
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尤其是在乱世之中,自身处在困境之时。从心态上看,英王陈玉成之心里素质远不如忠王李秀成,也许是太过年轻了吧。陈玉成,少年英雄,遇害时年仅26岁,可谓是血气方刚。安庆陷落后,时年25岁的陈玉成,因受不了洪秀全指责,无法忍受失败之耻辱,更无法承受被“革职留任”之痛苦。由此,陈玉成不听大伙劝告,决意去留守孤城庐州,后又不听大伙“良言”,跑去寿州投靠墙头草奏王苗沛霖,终于迎来厄运。陈玉成被苗沛囊诱捕,打包送给胜保,受凌迟而死,也就是割千刀。
反观李秀成,心理素质还是很过硬,关键时刻不掉链子。1859年初,叛徒李昭寿派人送信给正在浦口镇守的李秀成,希望他识时务者为俊杰,赶尽投靠大清王朝,为自己找条活路。可惜,信件被天京派来的巡视官员截获,并送到洪秀全手中。洪秀全大怒,认为李秀成准备叛变,于是下令封锁长江,密切注视其一举一动。不过,李秀成依然坚守浦口,以此表明心迹。如此,天王洪秀全觉得对不住他,便册封李秀成为忠王,寓意“万古忠义”。天京被合围后,洪秀全不但没感受到危险之来临,还一味信天,说鬼话,不理政务,忠王李秀成呢?尽全力防守京师,救济难民,可还处处受洪仁发与洪仁达两位草包掣肘与指责,但李秀成没有泄气,也没抛弃天京。
综上所述,从培养人才、争取盟友、大局观、心理素质等方面看,忠王李秀成要强于英王陈玉成几个档次,算得上是栋梁之材,是王佐之才。但是,忠王也有不少缺点,即是过于仁慈,对敌人太仁慈,这在乱世之中会吃亏。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
陈玉成和李秀成谁比较厉害,这道题在不同的状语下,有不同的答案,假如状语为“在历史上”,自然是陈玉成厉害。英王既能打仗,又会练兵,民政方面也不可小觑,放在任何一个朝代末期,即使不能登基为帝,也不失为一方诸侯。但若是状语中加几个字,为“在太平天国历史上”,自然是李秀成更厉害。因为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李秀成比陈玉成更有大局观。
当然,如果拿党员的标准衡量李秀成的大局观,肯定颇有不足,但若是李秀成和陈玉成相比,李秀成能甩陈玉成几十里地去。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已经莫名惊诧了。因为陈玉成比李秀成更有大局观在太史圈是公认的。
然而,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陈玉成更有大局观就是一个因多次重复而变成真理的谎言。
好吧,你也说陈玉成有大局观,他也说陈玉成有大局观,那么请问,陈玉成的大局观表现在哪里呢?
有人举手发言:陈玉成多次救李秀成,安庆保卫战李秀成却对陈玉成见死不救!
嗯,小编便把陈玉成救李秀成最著名的一次——桐城大捷拎出来说一说。
桐城大捷前,李秀成是桐城的守将。陈玉成呢?则在长江以南的宁国一带征战。
当时,桐城被秦定三、郑魁士两大清军将领带兵围困。于是,李秀成派人送信到宁国,请陈玉成前来救援。接到信后,陈玉成率领手下在枞阳对面渡江,来到江北,之后,则是两军配合默契,解了桐城之围。
然而,当太平天国后期的封地制逐渐成型时,陈玉成地盘的中心是安庆,桐城和枞阳都成为了安庆的卫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