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人,既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委实难分高下。个人认为从维护大局出发的话,李秀成比陈玉成要略胜一筹。不知诸位看官是如何看待的呢?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856年9月 东王杨秀清、 北王韦昌辉、 燕王秦日纲,佐天候、陈承瑢等核心领导毙命 2万骨干力量死于内斗。次年5月,翼王石达开因得不到“军师”头衔,以致处处受洪仁发、洪仁达这俩草包掣肘,一怒之下率10余万精锐外出单干。经此事变,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巅峰跌落至谷底,再次面临严峻之军事危机,困难重重。此时,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力挽狂澜,承担起复兴太平天国之重任,成为天国后期绝对之顶梁柱,被誉为双子星。那么,陈玉成与李秀成,究竟谁更厉害一些呢?谁人段位强一点呢?从四个方面看,英王远不如忠王,李秀成综合能力甩陈玉成几条街。
01.从人才培养角度看,英王几乎培养不出人才,忠殿则是人才之摇篮。
评价一位将领能力如何,能否算是优秀之统帅,得看看他可否培养出一群强大的班底,麾下战将之成长值如何。就此而言,陈玉成比不过李秀成,因为英王殿下能够拿得出手的悍将,都是“天京事变”之前就已经可独当一面,立下了赫赫战功。例如,吴如孝、黄文金、陈得才、叶芸来等,他们在追随英王时,已经声名显赫,尤其是吴如孝、黄文金,绝对是一流战将之苗子,可惜抓不住机遇。英王自己则几乎没培养出什么战将,麾下猛将都是老底,基础比较好。
李秀成呢?天京事变后,他手头资源有限,帐下并没啥优秀宿将,陈坤书、谭绍光、陈炳文、陆顺德、郜永宽、汪海洋、谭体元、吴定彩、黄金爱,等等,都是李秀成一手提拨起来,从不知名小兵成长为独当一面之大将,就拿汪海洋来说吧,他追随翼王石达开混时,没啥表现机会,没啥地位;追随忠王时汪海洋如同打了鸡血,所向无敌,成为左宗棠难缠的对手,还差点打死左系悍将蒋益澧、刘典。可以说,李秀成忠殿集团,乃人才成长之摇篮。
02.从保存实力看,英王一味浪战,忠王则会最大限度保护自己。
要想消灭敌人,建功立业,成就辉煌,首先就得学会保护自己,积蓄足够之力量后方才出击,一战定乾坤。从作战之彪悍程度看,忠王比不上英王,陈玉成喜欢打血仗、恶仗,是出了名的“刺头”,曾国藩、胡林翼等中兴名臣吃了不少英王之苦,直言:“四眼狗不灭,两湖不安也”。然而,英王虽彪悍可压根就不懂得保存实力之重要性,只会一味浪战,将所有精锐消耗,最终被叛徒俘虏,受凌迟而死。就拿安庆会战来说,明知城池守不住,陈玉成不但不想着如何将城内守军接出来,还将各路援军投进这“绞肉机”;天国精锐将士损失殆尽,也拉开了英王败落之序幕。
相对于英王,李秀成更懂得保存实力之重要性,在没有必胜把握时,不会主动挑起战争,尤其是与湘军最精锐部队正面冲突。三河大捷后,湘军6000精锐被全歼,第一悍将李续宾阵亡,安徽湘军损失惨重。但是,太平军连续作战多年,几乎没有得到休整,此时部队厌战情绪强烈且疲备不堪。对此,李秀成希望休整后再战,可陈玉成不听,非要强攻二郎河,结果被鲍超、多隆阿一顿猛揍。李秀成呢?西征武昌期间,招收30万散兵游勇后,并未与鲍超开战,而是直接回到苏南休整,编练军队。如此,英王失败后,李秀成在苏南保存了相当之武装力量,为太平天国续命近三年,否则太平天国在1862年就得灭亡。
03.从大局观上看,英王格局有限,争取不到盟友,忠王则正好相反。
作为优秀统帅,必须得有大局观,从长远看问题,而不能只考虑眼前之利益,就此而言,英王、忠王各有欠缺,但忠王整体上要强于英王,李秀成懂得争取盟友之重要性,懂得内部团结之重要性;陈玉成呢?也许是年轻气盛,阅历不多,格局有点小。天京事变后,北王弟弟韦俊处境孤立,虽未卷入内斗,可这锅他必须要背。如此,天王洪秀全要杀他,杨秀清老弟杨辅清则经常挑起武装冲突,公开搞械斗
韦俊没办法,只好渡江去投靠李秀成,可陈玉成伯袒杨辅清,他强令韦俊返回原驻地,不能去找忠王
韦俊强行渡江,陈玉成则封锁江面,与杨辅清一起夹击韦俊,挑起兵变,双方死伤数千人。韦俊很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