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陈玉成在经略安徽等地期间,或许由于安徽长期受到湘军巨大的军事压力,在政治改革、经济治理上的亮点不多。
怀柔VS强硬:风格不同,效果都不佳
太平天国时期,人心浮动,在对待敌军、友军、微妙势力时,李秀成和陈玉成的风格差异极大,甚至发生过严重的分歧和争论。
李秀成,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他一直主张采取“怀柔”政策。
对待韦俊,就是一例。韦昌辉被打倒后,韦俊的处境十分微妙。但李秀成一直为韦俊说好话,劝阻对韦俊的处罚。
韦俊迟迟没有叛降,也有感激李秀成的因素在。
对待李昭寿也是这样。李昭寿是他的爱将,在献城投敌后。李秀成甚至与李昭寿保持着书信往来,甚至想劝洪秀全采取措施,把李昭寿争取回来!
而在对待敌军俘虏上,李秀成甚至显得有些“骑士精神”。他厚葬王有龄,不杀赵景贤;任用愿意投降的旧清朝官员和知识分子。
对此,清朝方对他的评价是“假仁假义,慈爱军民”。
相比之下,陈玉成的态度就强硬得多。
清方对他的评价是“嗜杀”。被他俘虏的清朝官员,一般都被直接处死。而对于有可能投降的动摇分子,玉成也都采取坚决手段予以镇压。
陈玉成对李秀成的怀柔不以为然,曾经评价:“李秀成的那些做法,都是太平时的做法,现在无日不争战,人心未定,还指望行这种仁义之事吗?”
尽管两人的举措风格都完全不同。不过,二人的似乎在这里没有分出胜负。
尽管李秀成爱惜军民,但到了后期:那些对他本人充满尊敬的大将一样自行其事,不听调遣;那些动摇分子,虽然不忍加害他,但该投降的照样投降,该互相攻击的照样互相攻击。甚至,倒了最后,尽管他受到百姓爱戴,但该出卖他的,照样出卖了他。
也许,确如陈玉成所说,乱世之时,人心险恶,不足为恃吧!
但是,陈玉成的强硬政策效果也不好!
尽管陈玉成的强硬政策使得自己的队伍保持了相对团结。但是,当安庆失守,当洪秀全滥封王以求招兵方便后,各部也都不听调遣,吴孝如不坚持到他抵达就撤退,使陈玉成最终无法,只得寄希望于苗沛霖,最终被出卖而死。
气节:疑点太多,不做评价
在被俘后,陈玉成痛斥对方,拒绝招降,最终被害,让人唏嘘不已。
陈玉成最后的气节,值得尊敬!
而对于李秀成最后时刻的气节,则历来争论颇多。他似乎“阱虎乞怜”,有求生之愿。但由于他的最后时刻被曾国藩篡改太多,不便评价。而他试图请曾国藩饶恕广西老兄弟的举动,也是最后的责任使然。他最后被杀时所做的绝命诗,也是慷慨激昂,被杀时的表现,看起来实在不像是贪生怕死之辈。
总而言之,二人都有常人不及的本事,也都有成就大事的缺点,如果遇到刘邦、朱元璋这样的明主,因才而用,或能成为徐达、常遇春。
可是,他们遇到了洪秀全这样的主子。
李秀成的谋略过人、善于治政,洪秀全却只愿意用他四处作战,既不用他的谋略改善大局(如让城别走),也不帮他打理好根据地;使得李秀成东奔西走,失去基本,一度顿于雨花台与擅长“结硬寨”的湘军打硬仗。
陈玉成“善摧大敌”。可是,自从三河镇大捷后,洪秀全再也没有有效督促各军统一指挥,使得陈玉成、李秀成配合失去协调,整个安庆保卫战配合极其混乱,陈玉成最终无力支撑局面,丢失安庆,兵败身死。
如果非要对二人比出各高低来,我认为:
如果把他们看成战将,陈玉成更为全面;如果把他们看成支撑太平天国的顶梁柱,李秀成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更全面。
这是我的看法,不知您怎么看呢?我很接受反驳!
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位杰出将领,天京变乱爆发后,两人通力合作,力挽狂澜,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及二破江南大营等战役的胜利,稳固了岌岌可危的战场形势,使太平天国延续到1864年才宣告覆灭。那么陈玉成与李秀成究竟谁更厉害一些呢?
军事才能
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是广西藤县人,根据《李秀成自述》所载,他俩虽然年龄上相差14岁,但两家相距不远,遂结为至交,加入太平军后,交情更为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