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造反失败后,康熙想将他全家上百口满门抄斩
1673年康熙十二年,清政府下令撤藩,吴三桂不同意,遂起兵反抗,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而后又因不得人心,节节败退,被康熙击败,公元1678年,吴三桂病逝。孙子吴世璠继位,康熙二十年,昆明被攻破,康熙下令清军入城,屠杀了吴三桂全家几百口人,并搜寻吴三桂墓,在康熙将吴三桂全家满门抄斩之时,因为疏漏跑了一人,这个人就是吴应麒。据说吴三桂去世之后,还是陈圆圆毅然决定携带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麒离开云南,潜入岑巩县的密林山洞,在这里隐居了数年,等清军撤退之后,陈圆圆和吴应麒才搬迁至马家寨定居。
现如今的马家寨人说吴应麒逃跑之后,就改名换姓“吴启华”,然后进入思州龙鳌里隐居度日,每日小心翼翼一直生活在马家寨。在2011年时,经全国清史专家考证后,一致确认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的岑巩县马家寨村全村230余户1000多名吴姓村民均系在康熙时期掀起三藩之乱的汉臣藩王之一的吴三桂后裔。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为减轻朝廷财政负担,同时为避免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尾大不掉之不利局面的形成,康熙帝玄烨下令撤藩,将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三藩撤除。并将这些藩王的军权、财权以及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政府,以结束其各拥重兵、独霸一方的吊诡局势。
清廷撤藩令下达后,吴三桂震怒异常,不甘心失去好不容易拥有的一切,便阳奉阴违,密谋反叛。同年11月21日, 诸事已准备妥当,吴三桂派人将云南巡抚朱国治当街(清廷派驻昆明的监视者)刺死,正式扯旗造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兴明讨虏”为幌子,发布檄文,明示天下,率军浩荡杀出云南。
大军誓师出发前,为笼络汉族人心,三桂命部属全部剪辫蓄发,改换汉服,并亲自主持祭奠以前被他用弓弦绞死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他还下令军旗全部用白色,马步骑兵全部以白毡为帽,意思是为故明“戴孝出征”。
但是,吴三桂本身就是明朝的叛徒,也是亲手埋葬大明的元凶之一,所以“兴明”的口号对广大汉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么有多大的吸引力,也得不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并没有出现一呼百应的鼎沸局面,很多人都选择冷眼旁观,所以吴军起兵之初虽声势浩大,但却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注定难以持久。
吴三桂起兵之初兵势极盛,大军出云南后沿途攻城拔寨,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好几座重镇,因事发突然,清军猝不及防,连连败退。吴军兵分两路,一路攻四川,一路攻湖南,短短半年间,云、贵、川、湘、桂等五省全成了吴三桂禁脔,吴军很快便饮马长江,窥伺中原。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在吴三桂的影响下,尚之信、耿精忠分别在广州、福州举兵响应,至此,“三藩之乱”形成。
吴三桂的兵势强大,给清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他目光短浅,手下又缺乏能人辅佐,没有乘胜渡江追击,直捣帝都,而是长期在荆州、襄阳、武昌、宜昌一线与清军对峙,贻误了绝佳战机,给了清廷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康熙虽然年少,倒也沉着镇定,深谋远虑,在挺过叛军最初凶猛的攻势后,他改变策略,集中兵力进攻湖南,对其他地方则采用分化、收买、瓦解之策,逐步扭转了不利局面。不久,耿精忠、尚之信兵败投降,被诛杀。之后,西北察哈尔蒙古之乱被平定 ,康熙遂得以从容迎敌,他任命图海、赖塔、杰书(康亲王)、岳乐以及汉将赵良栋、蔡毓荣等能征善战之人攻伐湖南吴军,战局开始发生转折。
康熙一反常态,重用汉将,他运筹帷幄,调度有方,清军已从最初的手忙脚乱中恢复过来,开始发起反攻,而吴三桂患得患失,犹犹豫豫,吴军的局势也一步步走上了下坡路。吴三桂已经失去直捣中原的绝佳机会,最终再也没有获得过这样的好机会了。
康熙十七年(1678),清军发起大规模反攻,在湖南接连收复了好几座重镇,并逼降了吴军水师将军林兴珠。
彼时吴三桂已年满67岁,体弱多病,又因长子吴应熊和孙儿吴世霖被康熙诛戮而意志消沉,见兵势受挫,大局不妙,自己已来日无多,便于这年3月23日迫不及待地在衡州( 今衡阳)登基称帝,定国号周,改年号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好歹过了回皇帝瘾。吴三桂本为反复无常之人,他建立大周,自称皇帝,取消了复明口号,终于暴露了其本性和野心,因而更加不得人心,许多将士都很反感他,或各自散去,或投降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