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包装袋,将食材、调料按顺序倒入锅中,简单翻炒至成熟,就能装盘上桌。短短几分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就新鲜出炉……近年来,这种让不会做饭的人也能轻松驾驭的预制菜逐渐走上百姓餐桌,不少商超、电商以及餐饮名店都加入了研发预制菜的行列。
▍现场
年轻人是消费主力
说起“预制菜”,不少人可能觉得陌生,但提到“半成品菜”就熟悉多了。在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分析报告》中,预制菜的概念被定义为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市场上的快手菜、即食菜、半成品菜均属于预制菜范畴。
在盒马鲜生超市,冷冻冷藏区专门设置了“方便菜”专柜,颇受年轻人欢迎。专柜里售卖的有鱼香肉丝、水煮肉片、三杯鸡等二十多种半成品菜,透过包装可以看到,每种菜都由预加工好的肉类、配菜和酱料组成,价格在十几元至三十几元不等。“我买过这里的京酱肉丝,虽然比点外卖麻烦一点,但自己做得比较安心,保存也方便。”顾客吕先生说。
一家专门销售预制菜的企业则以“人人轻松当大厨”作为广告语,在北京开设了三十余处门店。这家公司设在双井的直营店,紧邻CBD总部公寓,在选址上瞄准了社区内的白领上班族。门店面积不大,店内几个冰柜内都放着各式各样的预制菜品,“人人轻松当大厨”、“三分钟一道菜”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下午5时,不少年轻人下班路过这里,顺路提走自己购买的菜品。
据店员介绍,这家直营店开业半年左右,很受周边年轻用户欢迎。“疫情期间和入夏以来,我们迎来了两次销售高峰。现在回头客很多,最火的菜是宫保鸡丁,每天都能卖出去二十多份。”在该店拉的微信群里,有180多名周边社区的居民,每天上午店员都会在群里发布“今日特惠”菜品,经常是刚发布完便抢购一空。“今天做了糖醋鱼块,很满意,下次去店里还要买一份!”在微信群中,不时有顾客晒图夸赞。
在盒马鲜生超市的半成品区,记者观察发现,10分钟内陆续有15名顾客光顾该区域查看菜品,但最终只有3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将菜品放入了自己的购物车。一位老年人路过冷柜时,看了看价签便转身离去。
为什么预制菜会受到年轻人喜爱?美食达人、“打卡帝都好味道”栏目出品人程胜分析,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家里的厨房设备可能都不齐全,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饭。“择菜、洗菜、切菜太麻烦了,预制菜这样的产品出现,解决了年轻人不会处理食材、没时间做饭等消费痛点,符合‘懒人’产品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预制菜和以前的罐头菜肴相比,色香味有了长足进步,种类也更加丰富。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预制菜其实在疫情出现之前就存在了,疫情可以说是预制菜的“催热剂”。“疫情居家期间,很多外卖食品到家之后或多或少会有些‘失温’,比堂食味道差了不少,而预制菜可以说是二者之间的一个妥协。中国有句老话叫‘一烫顶三鲜’,炒、焖、炖等烹饪技术都对温度有很高的要求;而预制菜在食材选择和加工工艺上比较适合复热,大多数预制菜复热之后,在色香味上仍能比较接近堂食效果,因此会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朱丹蓬则表示,烹饪小白、宅家文化、外卖以及懒人效应,都是让年轻人成为预制菜主流消费群体的原因。“预制菜”简化了繁琐的烹饪步骤,却满足了年轻人做饭的仪式感。
▍困境
如何得到广泛认可
根据市场调查,超过六成的消费者买一道预制菜平均花费21元到40元,从价格上看并不比外卖便宜。“主料包180克,宫保汁60克、辣椒油30克、油炸花生仁30克……”看着手机APP上限时打折的宫保鸡丁,63岁的市民韩女士还是直摇头。“这钱都能买一斤鸡腿肉了,这包菜连肉带调料加起来都没有半斤,买这种东西的人一看就不会过日子。”
“虽然看起来比自己做饭节省了不少时间和步骤,但价格和外卖、堂食比差不了多少,还需要自己开火、加热和洗锅,我感觉还是不够省事。”市民吕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