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浙江嘉善的,从小就吃‘枫泾食品厂’的月饼,家里人的老人也只喜欢吃这里传统月饼。”临近中秋,家住浙江嘉善的沈女士又一次来到位于金山区枫泾镇的“加林糕饼店”选购月饼。
最近,上海人的朋友圈里,炫起了“秋天的第一口月饼”。相比起平日里想吃就管够的美食,这些“节日限定”弥足珍贵。而沪郊金山枫泾镇上的手工月饼,还另外添加了一些江南古镇的“时光秘方”,让人总是惦记。逛古镇,吃月饼,赏水乡圆月,如此过中秋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
“俞师傅,今年这豆沙月饼多少钱啊?”“今年月饼的馅料价格涨了点,现在这豆沙月饼5块5一只。”“那来一盒豆沙的,再买一份苏氏月饼!”趁着店主俞师傅打包的间隙,沈女士和记者攀谈起来。
沈女士说,自己今年50多岁,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她就开始吃“枫泾食品厂”制作的月饼。“小时候,父母总会在中秋期间带我来枫泾走亲访友,回去的时候就会买上一些月饼。然后拿一只让我在路上吃。”儿时的记忆和味道,让沈女士特别难忘,“现在只要一想到中秋,这月饼的味道就开始在舌尖弥漫。”
虽然现在沈女士已经在浙江嘉善定居,但每年到了中秋前,她都来到枫泾买月饼带过去,“我们也曾给父母买过几百块钱的月饼,但老人真正喜欢吃的,还是这枫泾几块钱的月饼。”沈女士表示,在老人的眼里,阖家团聚、美满幸福才是中秋最本真的“底色”,而这几十年不变的配方和味道,更能让他们回味奋斗过的青春年代,感受到跨越时代的幸福感。
记者走进制作车间,只见工人们正沿用传统工艺,按照和面、起酥、包馅、印花、烘烤等环节制作传统月饼。刚出炉的月饼吃到嘴里,外层酥香松软,馅心层次丰富,咬上一口,唇齿留香,满满的都是儿时记忆和节日味道。
据介绍,20世纪70年代,“加林糕饼店”的前身“枫泾食品厂”迁址至冯家弄,并新建两间作坊和一个销售门店,生产和销售当时老百姓喜爱的各色糕点。
“那时候除了各色月饼以外,还有苏打饼干、蛋糕等许多糕点,都卖得相当火热,除了枫泾本地,浙江嘉善的老百姓也都过来买。”店主俞师傅介绍道,枫泾和嘉善虽然一个属上海,一个属浙江,但两地地相近、邻相亲,百姓之间交流频繁,走亲访友的总会来“枫泾食品厂”买些糕点,或自食,或送礼,“食品厂”的老主顾们近一半是浙江人。
彼时,“枫泾食品厂”是隶属于枫泾镇供销社的公营资产。进入21世纪后,枫泾镇供销社转制,老食品厂由国营转为私营。但随着市场化汹涌的大潮,曾经的食品厂变成了糕饼店,只剩下俞师傅等6个老员工,生产加工的糕点种类也锐减。“人手少,我们现在跟着时令季节,做老百姓喜爱的月饼、状元糕等枫泾特产,因为周边地区的老人们都爱吃。”
每年农历七月初至八月十五,是“加林糕饼店”月饼制作最繁忙的日子。“我们早上7点就开始制作月饼了,一直做到下午4点左右。”俞师傅说,这时的糕饼店也是一年中最香甜的时候,空气中充满了浓浓的月饼香气。
“如今各种新式月饼层出不穷,都说是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饼’不同。但在老人们心里,这些‘月饼’越来越不像月饼,看着没有中秋的味道。他们还是喜欢我们做的传统手工月饼。”俞师傅说道,“老主顾们来买的时候,看我年纪大了,总会问明年你们店还开不开,月饼还做不做,但我想,只要他们还喜欢吃,我和我的老搭档们就会一直做下去。”
“老板娘,打包2盒鲜肉月饼。”最近,枫泾古镇北大街上的将军府点心店的招牌产品鲜肉月饼,也如往年一样准时开卖。
售价在6元一只,每年只卖两个月。这份独特美味已在北大街畅销了20多年,许多忠实粉丝总是一再回购。“目前,我们一天制作600多只月饼。越临近中秋,销量越高,往年最高峰时日售1000只。”老板娘范阿姨一边装着刚出锅的月饼一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