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骨花香漫游道
飞来峰正对着的岩石有如人的侧脸。
岩骨花香漫游道
换个角度看飞来峰
岩骨花香漫游道
虽然已入秋,然而山里仍是绿意盎然,彩蝶翩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岩骨花香漫游道
高耸的玉柱峰下,慧苑寺小巧玲珑,端庄秀丽。慧苑寺曾有茶厂数家,岩茶收入颇丰,不靠香火维系,所以寺院装修相当讲究。
岩骨花香漫游道
远眺寺院,错落的马头墙高低有序,寺前小桥流水,庭院相隔,十分秀美。
慧苑寺正好位于岩骨花香慢游道中间位置,到此也意味着我们已经走了一半的慢游道。
宝贝又被路边的一汪小池塘吸引住了,起初以为她只是在玩水。
岩骨花香漫游道
没想到竟然捞出来一只螺蛳
岩骨花香漫游道
继续前行,很快就能发现慢游道旁的另一块奇石——鹰嘴岩,它是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
岩骨花香漫游道
峰岩雄伟矫健,巍然特立,酷似兀立于群峰中的雄鹰。昂首向东的岩顶稍向下方弯曲成钩,恰似鹰嘴,嘴上还自然生长着一株盘虬的古柏,形似隆起的鹰鼻。
岩骨花香漫游道
从远处眺望此岩,左右有伸展的瑞泉岩和丹霞嶂,其整体犹如雄鹰伸展双翅,凌空搏击于九霄云外。
岩骨花香漫游道
穿过一片茶园,很容易发现右上方崖壁上在半山腰处有一条东高西低、长约百米的岩罅,其中嵌着很多木制架子,高低错落分三层,像极了“空中楼阁”。
看了介绍才知道,这是武夷山现存最为完好的人文名胜之一——历史悠久的古崖居遗构天车架。它是武夷山最有名的古崖居遗址之一,位于丹霞岩。其筑上仰悬崖,下临深涧。相传宋代就有山民穴居于此。
岩骨花香漫游道
据考证,古人在构建时,先用天车(旧时轳辘)从岩底起吊木料至岩腰狭洞之内,再倚洞势架设木楼、厢屋和贮藏厅等。洞内遗有当年架设“天车”用的梯子,人们统称构件和架子为“天车架”。天车架所在地地势险要,至今无路可通。
岩骨花香漫游道
正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章堂涧。章堂涧是武夷山丹霞地貌最长的一条峡谷。它发源于章堂岩,自西向东,沿途汇合流香涧、流云涧和水帘洞之水,最后流入崇阳溪。
岩骨花香漫游道
章堂涧峡谷两侧岩层如城垣南北对峙,奇岩怪石沿涧而列,流泉飞瀑随涧而布,青松翠竹回环掩映,风景宜人。
一座古朴的石拱桥从溪涧上方跨越而过,可惜现在是枯水季,要不然桥下涧水潺潺,山间鸟语茶香,绝对有种穿越回古代的感觉。
岩骨花香漫游道
山中的流浪犬也来抢镜
岩骨花香漫游道
过了石桥没多远就是主路,岩谷花香慢游体验到此也就结束了。这条风景迷人的山水长廊还是很推荐大家走一下的,整条路线走走停停全程差不多一个小时多一点。
岩骨花香漫游道
※水帘洞——枯水季节的活源洞天
水帘洞
从主路沿指示牌拾阶而上爬300米,就能到达今天的第二站水帘洞景区。景区位于武夷山的北面,面积约17平方公里,是武夷山最大的景区。
水帘洞又名唐曜洞天,位于瑞泉岩,高度和宽度均超百米。因为上凸下凹,所以形成岩穴。之前看到过网上的图片,丰水季的时候洞前有清泉从100多米高的岩顶飞泻而下,随风飘洒,恍若珠帘,也正因此才被称为水帘洞。
水帘洞
洞内有三贤祠,祠内供奉的是宋朝的三位大儒——刘子翚、朱熹和刘珙。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祠顶没有瓦片的覆盖,但却风雨不侵。
从祠檐下仰望岩顶,整块瑞泉岩给人的感觉是斜覆欲坠,让人心有余悸;又宛如一道飞檐,遮住了半边天。
水帘洞
水帘洞内摩崖石刻比比皆是,“活源”二字最为著名。相传此二字取自朱熹《观书有感》一诗:“半庙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在此刻上“活源”二字,既点出了水帘洞的景致,又勾起人们对朱熹求学精神的追思,恰到好处。
水帘洞
“今古晴窗终日雨,春秋花月一帘珠”,据说水帘洞的水帘最宽时足有一丈二左右,然而枯水的季节只能依靠发挥想象力了,脑子里浮现出水帘在阳光的映照下玲珑明澈,与题刻相映成趣的场景。
水帘洞
从一线天出来正好赶上最后一班观光车,提醒大家,淡季最后一班回景区南门的车是17:00,到点司机准时发车,错过了只能步行回去,千万不要心存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