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寮遗址,宋元符二年(1099年)著名理学家游酢建造。游酢曾北上洛阳拜礼学家程颢、程颐为师,南归后建水云寮,在此著书立说,传播理学,使这里成为理学南传的第一站。现存石壁上的石刻为游酢裔孙游九宫于绍熙元年(1190年)所刻。
小一线天,从底下看好似一块巨石从中间断裂形成的一道裂缝,身临其境又觉得是两块巨石之间留下的一条狭窄通道。尝试之后发现还是比较考验体形的。
从小一线天下去后就是临溪的那条路线,溪畔的石沼亭也是赏溪的好地方,这边在离溪水更近的同时兼具俯视的角度。
天游峰
用壁立万仞来形容仙掌峰再贴切不过了。这块巨石浑然一体,半壁有几道深深的痕迹,如同红润的掌印,相传是仙人留下的,所以得名仙掌峰。更令人称奇的是,水滴或小水流顺山岩自峰顶流下,旷日持久形成了无数条水辙,自峰顶纵贯峰麓,形似垂直悬挂的绢帛,好似仙人在此晒晾仙锦,故又名晒布岩。每当夕阳西斜,奇峰倒映水中,如万丈垂练随风飘洒,极富神韵。
天游峰
伏虎岩是武夷山摩崖石刻荟萃的地点之一。17幅岩刻分布于伏虎岩西南、西、南三个方向,朝代跨宋、元、明、清四朝。其中“伏虎”二字同样是上文提到过的明朝国防部副部长陈省撰写,陈部长被贬官后隐居于此,题此二字本想表达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之意,没想到现实却开了个大大的玩笑,部长大人终其一生未被朝廷重新起复。
天游峰
伏虎岩的南向还有陈省门人、崇安县令梁鹏题刻的“司马泉”三字,美女们的脚下就是井眼。刚刚从小一线天那儿下山,这会儿又开始重新上山。
天游峰
到达“峥嵘深锁”石门,意味着真正的登天游之路即将开始。
天游峰
正式登山前,千万别忘了登山道旁还有一片美丽的潭水——位于仙掌和天游两山夹缝间的仙浴潭,顾名思义,这里自然就是神仙沐浴的地方了。仙浴潭的潭水是由高高的崖石上流下的泉水注入的,名曰“雪花泉”。我们可以想见清泉溅在岩石上,宛若朵朵飘逸的雪花的场景,可惜现在是枯水季,只有一股小水流。
未在仙浴潭作过多停留,马上开始跨越800多级台阶的登天游之旅。虽然800多级台阶听上去有点夸张,但实际走走停停一路向上,个人觉得还是在体力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是刚开始的一个小观景平台,可以直面对过的隐屏峰和山脚下的水月亭。顺带说一句,武夷山几乎所有的山都可以登顶,隐屏峰也不例外,想挑战它的,可以由茶洞从峰南壁登临峰顶,只是这条登山道难度不小,很多地方看上去都近乎垂直。
隐屏峰的峰西有一块巨石紧贴岩壁,高约90米,尖锐直上,形同立笋。巨石的半腰横裂三痕,仿佛是折断了又连接在一起,这便是接笋峰。
天游峰
半山亭可以供游人中途歇歇脚,不过要拍摄经典的六曲山水照,最佳位置是过了半山亭的那段石阶路。
天游峰
淡季出游的好处就是拍摄的照片中主角突出,不用担心路人甲抢镜。
天游峰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峰顶,登高望远,方知天游为何有“武夷第一胜地”的美誉。
高踞万仞之巅的一览亭,濒临悬崖,是一座绝好的观赏台。从这里赁栏四望,千峰竞秀,万壑争幽,九曲环碧,潆回如带,溪山之胜,尽收眼底。
天游也是看日出,观云海、佛光的绝佳之处。
天游峰上建有天游阁,可供游人休息和餐饮。对于天游峰,明代著名驴友徐霞客曾点评道:“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天游峰
经天游阁右边的石阶路可以下山。走一小段便能发现路边石壁上有多幅摩崖石刻,尤其是最大的那幅“第一山”特别显眼,它由清朝道光年间武显将军徐庆超题写。关于它的含义,有人说天游峰既然是“武夷第一胜地”,理应号称“第一山”;也有人解释说,武夷山是道教名山,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他所占据的名山,就应该是天下“第一山”。
再往前是中正公园的牌楼,一看名字就知道和蒋委员长有关,此处是极目远眺的好地方。
大部分游客到了前方的岔路口,都会选择从左边的那条山路下山回景区入口出景区。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推荐大家从右边的石阶路前往桃源洞一探究竟。
※桃源洞——名副其实的世外之地
桃源洞道观
桃源洞位于武夷山六曲畔内,此地四面环山,穷极幽深,石崖相倚成门,石桥下溪涧流水;日月放生潭布列洞口,内忽平旷,桃林片片,有田畴一、二十亩,彷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故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