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洞窟当中出现了大量飞天,造型唯美生动。这可能跟隋炀帝杨广的推动有关。《资治通鉴》记载,以“会玩”出名的隋炀帝非常喜欢这一美妙形象,在他的御用图书馆当中,专门设计有精巧飞天。当他来到图书馆门口时,前面引路的宫人只要轻踩隐蔽的启动按钮,馆门上的飞天就会轻盈舞动,并带动帷幔徐徐拉开,仿佛真的进入天宫仙境一般。
看着这漫天的倩影,我心有所感:这原本只是佛国世界小角色的飞天,如今已经成为了敦煌之美在世人心目中的代名词。不管是在敦煌街头,还是在互联网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她们的身影,甚至很多人就是因为被飞天之美所吸引才来到敦煌。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人生:再小的“角色”,也会有机会站上舞台的正中央。

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

飞天形象的创意设计
美得如同“初恋”
在390窟四壁的天宫栏墙和飞天之下,绘制有一百多铺展示佛陀讲法情景的《说法图》。其中绝大部分都采用“一坐佛二菩萨”样式,主要用以装饰洞窟。
我们近距离仔细观察着这些《说法图》,寻找它们的特点。我发现其中的坐佛,不仅面容各异,衣饰不同,而且结着各种法相,有的正在为众生说法,而有的已经参禅入定;而佛陀身边的菩萨都画得极美,双眼微闭,肤白唇红,腰肢纤细,姿态婀娜,一点都不输给57窟中那身著名的美人菩萨。如果说57窟菩萨是一种雍容华贵之美,那么390窟的菩萨则是一种清纯淡雅之美。我感觉隋代的画师完全是饱含深情地将他们生命中那些乖巧水灵的“初恋”们一丝不苟地画入这神圣的佛国世界中去了。
当我们以为发现了壁画全部秘密的时候,刘老师提醒说,390窟还有一个别称,叫做“华盖窟”。所谓华盖,就是象征尊贵身份的“伞”。这时,我们将视线从那些绝美的菩萨转向了佛陀头顶,发现全窟一百多铺《说法图》中的华盖,竟然无一雷同。它们造型丰富,在不同的垂幔、璎珞、流苏的装饰之下,更显得流光溢彩,也将佛陀衬托得更为华贵。隋代工匠们在这方寸之间展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忍不住击掌叫绝。

莫高窟隋代390窟《说法图》
藻井图案和敦煌灵感
刘老师还重点向我们讲解了另外一种装饰图案,这就是窟顶的“藻井”。所谓藻井,原本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屋顶中央穹隆状的装饰,因为中国古代房屋大多采用木材建造,古人为了“避火”,就“交木为井,饰以藻纹”,企图利用藻类水生植物形象来“镇压火魔”。后来藻井被工匠们借鉴到了石窟当中,成了一种千变万化、美不胜收的窟顶装饰。
390窟的藻井中心是一朵盛开的莲花,象征着佛法;莲花之外是一圈造型优美、连绵不断的缠枝花卉;再外层则装饰有垂角连珠纹帷幔。整个图案色彩绚丽,层次分明,时尚之中又不失古意。我想如果将这个图案制作成一条文创丝巾,一定会大受欢迎的。
实际上,已经有大量的敦煌装饰图案被植入了日常生活当中。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水杯、雨伞、丝巾、手袋、首饰、衣服等,它们成了遥远敦煌和普通人之间的一种联结;而对于设计这些产品的设计师而言,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敦煌图案正是他们的灵感源泉。
我曾经听过常书鸿先生的女儿常沙娜的故事。她从小跟随父亲在莫高窟生活,在敦煌文化的浸润当中,成长为一名杰出的设计师。常沙娜先生说自己“以敦煌艺术为终身学习对象”,她最为人所知的代表作——人民大会堂大宴会厅的穹顶,正是从莫高窟第31窟的藻井图案当中获得了巨大的灵感。
看着390窟这些绝美的华盖、藻井、连珠纹等,我想我虽然不是艺术家,也不是设计师,但也一定会在敦煌遇见的图案中,挑选出一些最适合的带回江南,把他们巧妙地植入我创建的光影墅文化空间当中。当我想念敦煌的时候,便可以经由它们,从江南眺望河西。

藻井图案
巡礼隋代诸窟
结束390窟的学习之后,我们又观摩了多个隋代洞窟,以巩固所学,并逐渐学会利用洞窟时代特色去推断洞窟的开凿年代。
首先进入的419窟俨然一个缩小版的420窟。主龛塑像非常精美,尤其是迦叶与阿难,我觉得甚至比420窟塑得更为精妙传神,也更为写实,已经隐隐有丰满圆润的唐风了;而窟顶除了也有密体风格的《法华经变》之外,还以同样风格绘制了反映乐善好施主题的《须达拿太子本生》 和反映舍身饲虎主题的《萨埵太子本生》。所谓本生,就是指释迦牟尼前世修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