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人更倾向于食用那些生长周期还不长,质地脆嫩的小松露。吃法是,加点青椒、牛干巴或者云腿爆炒,就能获得一盘鲜嫩脆口的炒松露;或者和鸡蛋羹一起蒸,用蒸汽和蛋液使其质地软化。


法国人看到这么吃松露,都会惊讶于云南人的“浪费”。但其实,这么吃松露,相比法餐里松茸片配红葡萄酒、牛排,又别有一番滋味。这就好比秋天的大闸蟹和夏天的六月黄一样,流质的蟹黄和凝结成块的蟹黄蟹膏,其实各有千秋。
最有趣的是,迪庆藏民上山寻找松露,和法国的松露猎人一样,都用发情的母猪作为“向导”。这是因为松露散发出的气味,和猪发情时分泌的甾烯醇非常类似。也是因为如此,云南人为松露起了一个更接地气,也更形象的名字:猪拱菌。

No.3 叁
和鱼、肉不同,大部分野生菌最好的吃法,是一锅煮。
事实上,野生菌之鲜美,来自蛋白质加热后所析出的氨基酸。氨基酸种类越多,鲜味就越明显——这是为什么云南菜喜欢把各种杂菌煮在一起的原因,也是云南人看不上人工培植的“蘑菇”的原因:迄今为止,实现成熟的人工栽培的真菌,大约只有40余种,不到可食用真菌总数的2%。

不管双孢蘑菇、香菇、草菇、平菇们本身有多么鲜美,它们背后的氨基酸,在种类庞大的野生菌面前,太单一了。
这也是曾经的云南菌王羊肚菌、竹荪,在实现人工培植后身价一落千丈的原因:并不是它们因为人工培植而不好吃了,而是它们站到了种类更繁多、滋味更复杂的野生菌的对立面。

此外,野生菌析出的大多是谷氨酸、丝氨酸、色氨酸等植物性氨基酸,而肉类析出的则是赖氨酸、苏氨酸等动物性氨基酸。拿肉类与野生菌一起烹饪,可以很好地增幅、放大它们本身的鲜味。

这是野生菌常常出现在汽锅鸡、小炒肉、煮火腿等肉菜里的原因。而野生菌牛肉火锅,则是其中滋味最顶尖者。
在昆明、玉溪、楚雄等地,有极广泛分布的回族。牛肉火锅本来就是当地人的传统饮食。到了野生菌的季节,在火锅里加菌子,是几乎所有回族牛菜馆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