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对莫高窟的最大限度保护,敦煌人想尽了一切办法,临摹看似可以救敦煌壁画一时,但终究也如壁画一样会褪色、模糊,直至老化;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也曾组织专业人员为莫高窟拍照,甚至推出了时长两小时的彩色纪录片《敦煌》,但照片和胶卷仍会褪色和损坏,并非一劳永逸的手段。

美术史家巫鸿就指出,敦煌艺术是“空间的艺术”,而且是多重的空间,壁画中的内容存在一个或者多个空间,整个洞窟是一个空间,整个敦煌也是一个丝绸之路上的空间。这也赋予了敦煌艺术独特的“空间性”,仅凭平面无法构造出敦煌的美育震撼。
如果临摹、拍照都不是永久保存之计,难道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敦煌石窟艺术逐渐消亡吗?

上世纪8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计算机技术,她敏锐地觉察到这似乎是拯救敦煌的最后一个机会。

经过敦煌人数十年的探索,如今莫高窟配备了高科技大数据监测中心,每一个开放洞窟和部分重点洞窟均安装了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监测中心,装置了能够显示莫高窟窟区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游客数量、参观线路、安防情况等多个内容的屏幕;24个屏幕组成的大屏上实时传送着各个洞窟和窟外情况的各种监测数据和画面,以便管理人员能及时了解掌握最新情况。

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首次向全球发布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及全景漫游节目。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采集精度为300DPI的洞窟近200个以及110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4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工作。“‘数字敦煌’资源库建设,是传统文化资源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典范。

正如樊锦诗所说那样:“我们用数字技术很好地实现了文物保护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将艺术珍品请出洞窟。数字敦煌,会写进历史。”
两千多年,敦煌仍然在时间长河中矗立。在敦煌四周,罗布泊已成旷野,古楼兰化作遗迹。无论是西出敦煌的玉门关还是悬泉置地、汉长城,皆成古迹。
无论敦煌最终的宿命是否走向消亡,数字敦煌的推出势必会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焕活文物,敦煌的辉煌,也终将延续。
部分图源:敦煌莫高窟网,数字敦煌,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