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雪封路的东北村屯
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放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流放作为传统法律刑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1910年清政府公布了《大清新刑律》,这是中国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它采用资产阶级国家的刑罚体系,将主刑分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五种。彻底废除了流刑。从此,在中华大地上存在数千年的流放制度,彻底消失了。而这部法律还没来得及实行,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
返回牡丹江的中巴车上,望着车窗外飞逝而过的银装素裹的宁古塔大地,我思绪万千。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给这个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多少苦难与悲伤。远的不说。自清朝以来就发生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三大人口迁徙事件。康熙年间,东北实行封禁,不许汉民进入。到咸丰末年,长达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解除,鼓励移民垦荒,关内移民开始大批进入东北,被称为“闯关东”,今天在东北所遇到的当地人祖籍基本上都在山东河南一带;山西北部的居民则困于频繁的旱灾和贫瘠的土地,被迫翻过长城,向今天的内蒙古进发,寻找活路,形成了“走西口”;而福建、广东一带的居民,则一批批远渡重洋,到东南亚谋生,被称为“下南洋”。如果说这些都是由于经济原因所迫,而距离今天已经近五十年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文革中的各地“遣返”、“战备疏散”、“五七干校”、“农场改造”等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所带有的政治意味和刑罚意味就与流放制度多少有些相似了,而受到牵连的人口全国何止在几千万之内。
我们翻检一个又一个前朝旧事,其中有多少已被时间搅得支离破碎,斑斑风尘中,我们想要做的只是寻找一个历史的真实。

宁古塔旧城遗址石碑
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想,流人的磨难和他们的存在成就了宁古塔,流人的故事就是一部浓缩的宁古塔的开发史。他们以自己的苦难为开端,在苦难中将中原文明,全方位地灌注在宁古塔乃至东北大地上,推动这里从蒙昧走向开化,走向新生。
今天当我以平和的心境再次打量宁古塔这片流人们浸染过的土地时,不经意间已经走过了三百多个春秋。虽然那些苦难的日子都早已远去,而流人们带来的灿烂的中原文明和坚韧豁达的精神品性与独特的黑土地文明相融合,如光芒般照耀着宁古塔的从前和现在。今天,它依然凝重而璀璨。

宁古塔标志石碑
可惜没有时间去“唐渤海国遗址”一看,很是遗憾。
2018年3月4日
写于竹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