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版《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
为了规范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公安部制定了《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

根据社会发展及不同时段的需求,在发布初版《程序规定》后又进行了两次修订。基础版本在2004年5月1日实施,第一次修订版本在2009年4月1日实施,第二次修订版本在2020年5月1日起实施 ,最新版本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重点修订8大内容!

1.扩大处理交通违法行为地域范围
原规定:
交通技术监控资料记录的违法行为可以由违法行为发生地、发现地或者机动车登记地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
新修改:
违法行为人可以在违法行为发生地、机动车登记地或者其他任意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违法行为。
备注:这项措施将于5月1日起在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试点,6月底将在全国全面实施。
2.增加了信息转移制度
对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违法行为信息,经核查能够确定实际驾驶人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在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管理系统中将其记录为实际驾驶人的违法行为信息。

3.增加了举报交通违法行为规定
经查证属实,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违法行为照片或者视频等资料可以作为处罚的证据。
4.增加违法行为与保险费率挂钩制度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与保险监管机构建立违法行为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率联系浮动制度。
5.减短交通违法信息审核时间
原规定:
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十日内审核违法行为记录资料,且在把违法行为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管理系统后的三日内向社会提供查询,并通过邮寄、发送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通知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
新修改:
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五日内审核违法行为记录资料,且在把违法行为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管理系统后的当日向社会提供查询,并在五日内按照机动车备案信息中的联系方式,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手机短信或者邮寄等方式将违法时间、地点、事实通知违法行为人或者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并告知其在三十日内接受处理。

6.明确可消除违法行为的时间
原规定: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或者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管理系统的违法行为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并经核实的,应当予以消除。
新修改: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或者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管理系统的违法行为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并经核实的,违法行为发生地或者机动车登记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核实之日起三日内予以消除。
7.完善违法行为通知方式
原规定:
通过邮寄、发送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通知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
新修改:
(1)机动车有五起以上未处理的违法行为记录,违法行为人或者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未在三十日内接受处理且未申请延期处理的,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备案信息中的联系方式,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手机短信或者邮寄等方式将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依法享有的权利,告知违法行为人或者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
(2)违法行为人或者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未在告知后三十日内接受处理的,可以采取公告方式告知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公告期届满后将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公告期为七日。
(3)交通警察在道路执勤执法时,发现违法行为人或者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有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违法行为逾期未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