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游相国寺:朕要下跪吗?高僧回复8个字,救下全寺僧人性命
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所以,当赵匡胤询问寺僧“朕需要下跪吗”时,相国寺的僧人一时无从作答。这时,随驾来寺礼佛的僧录赞宁出来给大相国寺的和尚们解围了,赞宁对宋太祖赵匡胤说了八个字,问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赞宁的回答是:“见(通“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録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宋欧阳修《归田录》)
赞宁的这八个字,是个大大的马屁,他将赵匡胤比作佛,为现在佛,庙里供奉的也是佛,为过去佛,都是佛,当然不用参拜了。赞宁的话,赵匡胤听着挺受用,微笑着点头表示认同。从此,皇帝进庙不用拜佛,就成为不变的规矩,一直延续到清末。
僧录赞宁的机敏

赞宁是何许人也?赞宁,俗姓高,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是北宋高僧,还是佛教史学家。后唐天成年间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入天台山受具足戒,精研三藏。后往灵隐寺,专习南山律。与人谈论,辞辩纵横,有“律虎”之称。内学之外,兼善儒、老、百家之言,博闻强记,擅长诗文,声望日增,为吴越王钱俶所敬,署为两浙僧统,赐“明义示文大师”号。
北宋建立后,赞宁来到开封,被任命为右街僧录。僧录为皇帝任命的佛教僧官(相当于现在的宗教局或佛协领导),最早起源于后秦,秦主命道䂮为僧正,僧迁为悦众,法钦、慧斌掌僧录。但此“僧录”职权, 史载不详。至唐重置,主掌全国寺院、僧籍以及僧官补授等。宋代因之。《宋史·职官志》:“左右街僧录司,掌寺院僧尼帐籍及僧官补授之事……并属鸿胪寺,中兴后,废鸿胪不置,并入礼部。”

关于赞宁博学机敏的故事,史料也有所记载。史称,赞宁国初为僧录,颇读儒书,博览强记,亦自能撰述,而辞辩纵横,人莫能屈。说的是他有著书立说(太平兴国初叠奉诏旨编修《宋高僧卷》,记载佛教事务及典章制度的起源和沿芏),口才也好。
赞宁的才名在外,有人听了并不服气,有个叫安鸿渐的读书人就是其中之一。安鸿渐自认文词隽敏,尤好嘲咏。安鸿渐有一次在街上偶遇赞宁,赞宁身边有数僧相随,安鸿渐便口占一联,指而嘲曰:
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
安鸿渐此联,是引用郑谷之诗“爱僧不爱紫衣僧”,来讽刺赞宁。赞宁也不客气地回击,应声答曰:
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
赞宁的回击之联,既狠且妙,所以,时人“皆善其捷对”。正是因为赞宁有如此机敏之才,才巧妙地为大相国寺众僧化解了一场危机。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