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霸气的一首宋词,写尽人间沧桑,骂遍古今官场,作者大有来头!辛弃疾的怅惘:“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因何自号“稼轩居士”? “稼轩”其义何指?
1/少年英雄
一说起辛弃疾,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他曾是南宋的抗金斗士,一生都在为北复中原而呕心沥血,遗憾的是未逢其时,最终成为一个壮志难酬的悲情英雄。
辛弃疾是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与隋末唐初的著名将领秦琼为同乡。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为金人所占,他的祖父辛赞因为“累于族众” ,无法南下,遂仕于金国。辛赞虽然身为金臣,却心系故国,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受到祖父的影响,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少年的辛弃疾,常怀复国之志,以天下为己任。机会终于来了——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聚集起2000多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反金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次年,当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50多人突袭敌营,于万人大营中将叛徒擒拿归宋,此举令少年英雄辛弃疾一时声名大振。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2/宦海弃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力主抗金的辛弃疾,以为投奔南宋后,就能壮志得酬,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辛弃疾的这些建议深受人们称赞,但是,朝廷反应地非常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后来,由于其“归正人”的身份,饱受怀疑、遭到打击,仕途维艰。辛弃疾41岁那年,再次任知隆兴(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抚使。他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所以做好了归隐的准备。赴任的次年,即在上饶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安置家人定居。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所谓“稼轩”,就是穑稼之轩,就是春种秋收、干农活的地方。
辛弃疾的“稼轩居士”,与苏轼的“东坡居士”,得名何其相似。不仅如此,辛稼轩与苏东坡之间,还真有割裂不断的联系。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于将两宋词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系,苏轼是北宋词人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南宋豪放派的爱国主义词人众多,诸如岳飞、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以及后来的刘克庄、刘辰翁等,其中以辛弃疾的成就,影响最大,是当时词坛的领袖人物,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
3/痛骂官场
辛弃疾果然有先见之明,就在造园的同年十一月,辛弃疾再次受到弹劾被罢官,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20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