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哈里窗工具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一点是:向对方探寻信息时,要少说“你”,而多说“我”、“我们”。
比方说,当家长因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向指导任课老师了解情况,张口就问“你给我说说,为什么孩子这学期成绩下降这么多?”
这种沟通方式的提问,很容易引起老师的反感,因为从老师的角度听来就感觉是在质问老师,因为老师教育不到位导致孩子下降了这么多。
这就会激发对方的防御状态,接下来无论家长说什么,老师心里其实都有抵触的,如果老师的情绪管理能力没那么强的话,就必然会招致互怼。
这种情况在学生家长群里很是常见,网上也有不少家长吐槽老师不负责任、态度不好的帖子,而老师也对此感到无奈和不满。
原本是想请教老师指出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了解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结果问题没有得到答案,反而闹僵了和老师的关系。
究其原因,就是沟通方式的错误,家长提出问题时没有注意到沟通技巧。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巧妙地询问而不是张口质问。
“老师,观察了孩子最近的成绩有所下降,请问我们作为家长呢,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呢?”
这样听起来是不是舒服一些?你有关切地提出问题,拿出自己真诚关心孩子尊重老师的态度,老师肯定也会心平气和、尽职尽责地给出满意的答案。接下来,双方针对孩子成绩下降的问题,结成一个共同体共同去想办法解决。

沟通原则②:目标感
针对目标感,作者在书中指出:沟通始终围绕目标展开,将沟通中“我的目标”转化为“我们的目标”,将对方变成为自己的共同体,并及时跟上方案。目标明确,方案具体,实现则指日可待了。
要在那些“既要、又要、还要”里找到真正的目标,方法很简单,就是问自己一个问题:我马上要做的事,和我最终要放的事是同件事吗?
在学生时代因为不喜欢数学老师,所以不好好学数学;到职场上,又因为跟上司不对付,故意不好好配合工作。
这两个情境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但我们的选择,却是跟老师赌气,跟老板叫板,发泄一时的情绪。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很容易犯这种“错失真正目标”的错误。
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正确的做法就是要保持“目标感”,问问自己要做的事和你最终要做的事,到底是不是同一件事。如果不是,就不要去做。
从日常的繁琐任务中找到你最终要做的事,这才是你真正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