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团聚,老婆考上了北京的在职研究生(注意,在职研究生不用转档案,不用辞职),然后以需要上学深造为“杠杆”,借调到驻京单位。最后她幸运地留在了驻京单位,避免辞职到北京的风险,还实现了团聚、上学、工作的兼得。
另外,直接借调来京上在职研究生,她的时间更加充裕,认识更多同学,人脉也丰富了。
第三个例子,则在陕西西安某区。
有一位本来要晋升领导岗位的朋友,突然借调到上级机关来当“小兵”。当时聚会时,我们都笑他“傻”,唯独他笑而不语。
一年后,当地官场震荡,这位朋友因不在其职,受到的牵连减少,最起码最后没丢工作。
当然,第三个例子还有反例,也有人为了躲避一些个人“生活问题”,借调出来避风头以躲避纠缠。结果最终反而因为事主找不到人,最终爆发,鱼死网破。
第四个例子,类似借调,即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这是这几年的新情况。实话说,这个岗位相当辛苦,尤其是生活上很多人并不适应,但是相比援藏援疆,更容易申请到,而且离家更近。
小镇有个在单位比较边缘的大学同学就主动申请担任了。由于是单位里敢于吃苦第一个,领导很高兴,为他充分调用原机关资源,牵线搭桥做成了一些事,还成了正面典型,最终甚至进入了“主线干部”培养序列,仕途一片大好。
第五个例子,某中央机关确实需要人手,希望能找到比较靠谱的,但不准备走考试或者调动。
于是领导决定通过私人关系,让北京和河北的几位前同事推荐合适的人选,经筛选后安排借调。
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需要信息极为灵通才行。最终有两位来自北京某区级局和河北某县级市团委的“小兵”通过这种途径,从小机关到了顶级的大机关。
第六个例子也比较特殊,而且很隐秘。
有的省级机关会定期安排人到经常联系的上级机关工作两三个月,而且来的还是比较高级别的工作人员(处长、副处长级别),在那里待上一段时间,联络联络感情。
这段经历对于这些工作人员来说是很大的好事,有了两三个月的相处,以后和上级单位的工作更好开展了,而且这往往还能成为他们晋升的优势。
最后回归两个常见案例。
比如上级有工作,人手不足,让下级机关安排人干活。这一类基本干完活就走,除了特别专业的点名抽调,一般都是下级机关安排人过来。这一类也是很多朋友经常问到的,机会也比较容易拿到。
最后一个例子也是常见操作。同机关事业单位通过本单位领导协调,借调到同机关行政机关(如从省种子公司借调到省农业厅),好好工作几年,让大家熟悉,然后在原事业单位提副处。
现任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吴晓军昔日就曾从计委系统的信息中心借调省计委并留任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