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你举的这个例子说,周朝享祚800年,看起来协和万邦、雍容华贵,其实武王伐纣成功,没三年就死了,然后是周公旦辅政七年,之后还政给了成王,然后是“成康之治”,就好了这么四代,西周就走下坡路了。不要说周天子有多少控制力,就算它有一个好政治,也就四代就完了。东周基本上没什么好政治,一开始就是周天子成了丧家之犬。周代无论从天子地位,还是国内的和平、诸侯的协调来讲,周的统治在绩效上并不是特别成功。否则,为什么孟子抨击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无义战,就是因为周天子不行才搞出来的,战国就更糟糕了。
周的有效统治并不是很好,封建自然就会造成诸侯之间的互相杀伐。弑君者三十六,亡国者七十二,这种事普遍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封建就意味着战乱,而且是有组织的互相火并。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基本上也是这样。封建王国当中的领主,公侯伯子男这些有头衔的贵族,他们的第一身份都是武士,天生的职责就是打仗,不打仗他们就痒痒。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他们除了打仗,甚至不知道别的。封建就是这样一堆人组成的格局,你认为好吗?天天发生的都是这些事,各路诸侯领主相互相互敌对、相互猜忌,我怎么搞你一下,你怎么搞他一下,搞大了我就把你的国灭了……想的都是这种事情。老百姓在这样一个局面下,生活也不好。封建格局下,人可以流动,比如说你作为说客、商人、游侠等,从这一国跑到那一国去,看着挺自由。在秦朝统一以后,这事儿都没了,自由度下降了。但是你想,《史记·游侠列传》有几个是这样的自由人?大部分都是饱受春秋战国战乱之苦的老百姓。
所以,封建和秦制的比较,在制度上和再文化上非常有必要,但不能有倾向性的说,谁就一定绝对优于谁,一定不能绝对地讲封建比秦制有更多的自由,它就更好。这种结论太过草率和僵硬了,更妥当的说法是各有各的不好。
![李筠:制度为什么重要?因为它促成一个共同体成员集体行动的逻辑](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2/09/1644385174cplav2.jpg)
苏格拉底像。(图源:视觉中国)
西方的文官制和中国的文官制没有关系
燕京书评:《西方史纲》描述了西方国家现代化和民主化过程,有学者曾经论及,封建制的国家更容易完成国家转型并建立民主制;秦制或类似秦制的国家,现代化和民主化道路都很曲折。作为政治学学者,你认为其中的内在机理是什么?
李筠: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是反对这种论调的,不能将封建和民主直接联系,好像从封建制走向民主就更容易,我认为,这个逻辑不成立。大概从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一个很显赫的历史学潮流叫辉格史学。辉格史学的基本要点就是,越封建就越容易民主、越容易现代化。拿到英国史来讲,就变成英国之所以领先,就是因为有了《大宪章》。《大宪章》是怎么弄出来的?就是二十几个男爵围攻了约翰王。有了这个根子,我们英国就一步一步走向自由了——辉格史学就是这样一个论调。
大概在20世纪初,辉格史学就被挑战了。后来大家认识到,实际上这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不符合真实的历史——反例就是波兰。我们都知道,波兰几乎是世界上最悲催的国家之一,三次被列强瓜分,俄、普、奥都在它周围。波兰就是一个很封建的国家,国内的大领主、公爵、大主教在国王面前都很牛,他们一堆人开会,国王只是其中之一,大家一起把事定了,国王不在他们之上,不能说一不二,这个格局很民主。但是,为什么波兰陷入了被瓜分的境地?民主化不能无根基、无原则地讲。现代国家的民主化,必须先有现代国家,才能进一步谈民主化;没有现代国家这个前提,谈民主化是虚妄的。
那么,封建是不是有利于现代国家的形成?其实,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阻力。那些绝对君主都想干掉封建领主,最好旁边都没有人,我一个人说了算——这就是绝对君主的理想。现代化的第一步,实际上是走向国家的统一,绝对君主集权基本上完成了这样一个进程。有了这样一个集结起来的国家之后,像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把这些绝对君主拿下,变成立宪君主也好,变成共和国也好,就是决定性地走向民主。没有前置的建国阶段,直接讲中世纪的民主,那就是波兰被瓜分那样一个悲催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