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国学”的涵义指向“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解。“传统文化”理论上包括传统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刘梦溪先生指出:国学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学”不等于“中华传统文化”,也不等同于儒学、孔学。国学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概念上把“国学”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有逻辑错误的。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文化都属于中国之学。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五千多年没有断流,就是因为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相互促进。在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不断更新,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从各种国学教育的主张和实践来看,其所谓的国学,主要是以传统的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国学教育”成了“经学教育”。传统儒学主要是汉民族创造的文化形态,把其他民族创造的思想文化排除在国学之外,实际上就是把儒学上升到独尊的地位,不符合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事实。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主流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道教与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几个阶段。先秦子学产生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在急剧变革的时代,“百家争鸣”,阴阳、儒、墨、名、道、法等各派思想,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提出收拾世道人心的主张。诸子百家各有所重,道家侧重宇宙观、人生观;儒家主张德政治国;墨家提出兼爱、尚贤;法家倾向严刑峻法。各派思想都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形成,对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以孔子核心的学派及其学术,后世称为“儒家”、“儒学”。在以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儒学不断被改造,虽然冠以“儒家”或“儒学”之名,但在理论基础、思想特点和发挥的作用上,形成不同的统系,有“君统”、“道统”、“学统”等。《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这实际上是对后世儒家的概括。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转向经学的理论基础,后又形成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对维护君权发挥作用。
两汉经学是为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服务的。汉初以黄老之学为主导的统治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崇尚自然,越来越不能满足汉武帝加强集权的需要,在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表彰六经,置五经博士,而将其他学派博士全部废黜,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儒学的经学化进程就此开始。中国的学术思想由子学转入经学,儒家思想至此成为统治思想,对其后中国两千年的专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所谓的经学变成专指解释、阐发、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无论是“微言大义”,还是文字训诂,都没有超出封建统治思想的意识形态范畴。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封建经学,反映的是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与秩序,是帝制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逐渐成为国学的全部课程,以文化专制巩固封建专制,导致中国学术思想贫乏、人才匮乏和国力衰弱。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主要是培养臣民的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和绝对服从的品质。当代把儒家经典定位为国学,不利于我们客观认识传统文化,不利于复兴中国文化。国学教育异变成儒学经典教育,与现代公民教育所倡导的科学、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之间存在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