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儒术在学术上造成了很坏的后果,特别是东汉以后谶纬盛行,儒学成了神学;解释五经的章句也日趋烦琐,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言,使经学失去了生命力。经学化、神学化的儒学,逐渐失去维系人心的作用。魏晋时期的国家分裂,大一统的帝国不复存在,以儒学为表征的汉代经学衰落。玄学即“玄远之学”,主要研究对象是《老子》、《庄子》、《周易》三部经典,称作“三玄”。这种特定的学术思潮亦称“形而上学”,以“祖述老庄”、“儒道兼综”立论。魏晋玄学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研究幽深玄远的问题,试图调和“名教”与“自然”,多方面论证二者的一致性。

南北朝直到隋唐是道教和佛教盛行的时期。很多人容易把道家与道教混淆起来,其实二者有本质不同。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而道教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道教是在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等观念而形成的中国本土宗教,创立于汉末,最初是以民间结社的形式出现。以长生不老为最高信仰,主张清静无为,得道成仙。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的改造和充实,最终成为官方信奉和支持的宗教.
唐朝君主认为,李氏皇族是老子的后代,由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更加推动了道教的发展。佛教是外来宗教,其理论基础是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到了南北朝时期,涅槃学成为佛学的主要潮流,“涅槃佛性”是这一时期佛教理论的中心问题。涅槃的本意是死亡,这里指生死轮回的境界,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佛教在隋唐时期形成了许多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和禅宗等。特别是禅宗,是高度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对中国文化思想,尤其是知识阶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此中国文化逐渐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宋元以后,三教“体上会通,用上合流,同归于善”,成为主流。

宋明理学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也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可视为儒道释思想融合的产物,又被称为哲学化的新儒学。理学中同样有不同的学派,著名的有周敦颐的“濂学”,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张载的“关学”,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王守仁的“阳明学”等。各派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互相区别,影响最大的是理学的“道学派”,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以“心”为最高范畴,主张“理一分殊”,主要探讨性理、心理、天理人欲等问题。
到了清代,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制造了全面的学术研究禁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兴起了一股以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潮,注重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故称“朴学”,也被称为“汉学”或“考据学”。清代朴学最大的特点是重汉学、考音韵、识文字、通训诂、精考证,而不注重思想义理的阐发。

“国学”概念是在与西学对立的意义上“依他而起”的,有特定的历史境遇。在《国学概论》一书中,钱穆以思想史的变迁为线索,申明:“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亦难别。”“国学”的内涵及范围无法确定,因而概念不能成立。一些学者由价值层面出发,认为“国学”体现的是顽固守旧,不宜提倡。关于国学概念的论争,实质上都围绕着如何看待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这一基本问题。在国学热盛行的今天,我们应立足当代精神,批判继承前人的观点,首先要对“国学”的认识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民族文化建设的宽广视野中,重新认识“国学”的合理性。提倡文化不等于全面、机械地恢复传统文化,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改造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