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咽喉要道”。因此,有人也把丝绸之路称之为佛教之路。这里记录了我们历代祖先,传播佛教的信仰与悲欢,留下的许多可歌可泣故事,能够有幸到这里来探望他们,我心中感到十分欣慰。
游历完敦煌,我倒有个惊奇发现:几千年来这个同整个中国一样的地方,纷争战乱不断,刀枪剑戟铿锵,战机大炮轰鸣,却没有受到丝毫破坏,真是让人有点奇怪。
在世界的几大宗教中,唯有佛教最为平和,从来没有引起过宗教战争。思来想去我以为,可能是殊胜无边的佛法保佑使然。于右任先生有诗云:“摩挲洞窟纪循行,散尽天花佛有情”。
敦煌古籍今天依旧辉煌,与党和政府的保护分不开,也与那些敦煌守护者们付出的努力紧密相连。常书鸿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他长期担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敦煌文史研究所所长。在这里奋斗了几十年,对敦煌的研究著述颇丰,可惜现在他已经作古。
1963年,邓拓先生生前曾赠诗赞美过他:“危岩千窟对沉沙,卅载辛劳万里家。发蕴钩沉搜劫尽,常将心力护春花”。
敦煌和“莫高窟,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去换取报偿”,这是余秋雨先生的描述,我深表认同。这次“长途艰辛换取的报尝”,异常丰厚,他一直藏在我生命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