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ISS),主要由美国和俄罗斯在低地球轨道上组装的空间站,由一个多国财团提供援助和配置部件。
2008年3月24日,从奋进号航天飞机上看到的国际空间站,这两个航天器开始相对分离。
该项目开始是美国的努力,但由于资金和技术问题而被长期拖延。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称之为 "自由",他授权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在10年内建造它,它在20世纪90年代被重新设计以降低成本和扩大国际参与,当时它被重新命名。1993年,美国和俄罗斯同意将各自的空间站计划合并为一个单一的设施,整合各自的模块,并纳入欧洲航天局(ESA)和日本的提供的支持。
国际空间站的组装开始于1998年11月20日发射的俄罗斯控制模块Zarya和次月发射的美国制造的Unity连接节点,它们由美国航天飞机宇航员在轨道上连接。曙光”号功能舱(Zarya) :“曙光”号(Zarya)功能舱为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于1998年11月20日由俄罗斯“质子-K”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曙光”号是国际空间站的基础,能提供电源、推进、导航、通信、姿控、温控、充压的小气候环境等多种功能。它由“和平”号空间站上的“晶体”舱演变而来,寿命13年,电源最大功率为6千瓦,可对接4个航天器。
命名由来:Zarya名字源于俄语Заря,用英语解释是dawn,Sunrise的意思。“曙光”号功能舱源于俄罗斯当年为“礼炮”号空间站所研制的TKS飞船,由美国出资,俄罗斯制造,命名为“Zarya”的含义在于此功能舱的发射标志着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新时代的到来。
“团结”号节点舱(Unity):“团结”号(Unity)节点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二个组件,也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节点舱,于1998年12月4日由“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舱体长5.49米,直径4.57米,重11612千克,用于存贮货物和调节电力供应,是国际空间站上负责连接6个舱体的主要节点舱。
命名由来:由于该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节点舱,因此也常被称为“节点1”(Node 1)。根据NASA国际空间站计划主任兰迪•布林克利的解释,“Unity”这个名字代表了NASA、波音还有全世界国际空间站团队的共同努力,反映了国际空间站计划中的国际合作。
在2000年中期,俄罗斯建造的Zvezda舱,一个栖息地和控制中心被添加进来,星辰”号服务舱(Zvezda):星辰”号(Zvezda)服务舱是国际空间站的核心,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星辰”号服务舱由俄罗斯出资和建造,于2000年7月12日发射,7月26日与国际空间站联合体对接。“星辰”号长13米,重19吨,由3个密封舱组成。“星辰”号发射之后,对接的3个舱段和辅助设备组成了质量为73吨、运行在397千米、倾角为51.6度的轨道上的空间联合体,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使国际空间站具备了接待航天员居住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命名由来:Zvezda 源于俄语 Звезда,用英语解释是“star”的意思。该舱基本框架结构被称为“DOS-8”,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罗斯计划建造的“和平号-2”(Mir-2)空间站的核心,因此在制造过程中,“星辰”号服务舱常被称为“Mir-2”。1999年初,俄罗斯正式将其命名为“星辰”号。
同年11月2日,国际空间站接收了它的第一批驻站人员,包括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列夫(Sergey Krikalev)和尤里·吉先科(Yuri Gidzenko)以及美国宇航员威廉·谢泼德(William Shepherd),他乘坐联盟号飞船飞了上来。从那时起,国际空间站一直被持续占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个名为 "命运 "的微重力实验室和其他元素随后被加入到空间站中,总体计划要求在几年时间内组装一个由实验室和栖息地组成的综合体,该综合体由一个长长的桁架支撑着四个单元,上面有大型太阳能发电阵列和热辐射器。除美国和俄罗斯外,空间站的建设还涉及加拿大、日本、巴西和11个欧空局成员。
俄罗斯的模块由俄罗斯消耗性运载火箭运入太空,然后自动与国际空间站会合并对接。其他组件由航天飞机运上太空,并在太空行走期间在轨道上组装。在国际空间站建设期间,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号航天器都运送人员进出空间站,并且联盟号作为 "救生艇 "一直与国际空间站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