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来,杨凌示范区在小麦遗传育种与条锈病防控、牛羊体细胞克隆、苹果抗逆生物学、动物胚胎干细胞研究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苹果等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审定通过的农作物新品种达768个、苹果新品种12个,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成果涌现,是杨凌示范区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长期坚持研发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以及科技创新投入、金融等协同推进的结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说。
成果转化推广硕果盈枝
翻开杨凌示范区推广基地分布图,不难发现,从三秦大地到西部边陲,从戈壁沙漠到青藏高原,处处彰显着杨凌的农业科技含量和示范推广的成果。在黄淮麦区,江苏徐州、河南长葛等地种植的“杨凌小麦”穗大粒饱、连年丰收;在陕北高原,“杨凌玉米”个头硕大、种植广泛……
去年秋收时节,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的玉米喜获丰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自从种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教授团队培育的‘陕单609’‘陕单650’‘陕单636’玉米新品种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提及这几年的收成,玉米种植大户高海宽喜不自胜。
玉米种植面积从20亩到630亩,亩均种植密度由4000株增加至5500株,每亩产量也从700公斤提高至1000余公斤,年纯收入40万元,高海宽不仅自己尝到了良种的甜头,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玉米近20万亩。

成果转化推广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杨凌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育种技术、示范推广等优势,充分发挥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作用,把杨凌农业科技成果送到了千家万户。
“杨凌示范区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融合,在推进区校融合、一体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征兵说。

不仅如此,杨凌还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旱区农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做大做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文章,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经验、新模式,尤其是围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探索形成了大学试验站、产业链、农科培训等“六种推广模式”,打通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25年来,杨凌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00项,并在全国18个省(区、市)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年示范推广面积1亿亩,推广效益达到235亿元。同时,围绕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充分发挥杨凌农科教优势,探索形成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做给农民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教会农民干,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带着农民干”的科技扶贫工作模式,数以亿计的农民从中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杨凌农高会已成功举办28届,跻身全国5A级农业综合展会序列并获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农业展会品牌,为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重要平台。
“杨凌示范区探索形成了多种示范推广路径,科技成果得到快速转化示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旱区特色农业脱贫攻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立会说。
特色现代产业形成大格局
一座座大棚巍然屹立,整齐有序;一枝枝藤蔓硕果累累,丰收在望;一个个南果北种在杨凌引种成功,新农人喜笑颜开……在杨凌,随着一座座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投用,新时代下农业在这里迸发出“新活力”,农业变“潮”了,农村变“靓”了,农民也搭上了致富“列车”,奔向了幸福生活。
7月初,在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基地,一垄垄整齐的火龙果树绵延至视线尽头,有的果枝刚长出新芽,有的已挂出果实。工人们在进行剪枝、修芽等管护工作,基地负责人王艳正端坐在手机屏幕前,对着镜头直播。

2009年,王艳和丈夫带着种植火龙果的经验,从海南回到杨凌,利用杨凌科教资源优势和在海南掌握的种植技术,在杨凌成功种出了高品质、高产量的火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