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经过10余年的奋斗,如今的火龙果种植基地面积达到了155亩,品种多达20余种。基地也从刚开始的单一采摘到现在的多元化经营,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一个小枕头,蕴含大科技。在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一个棚内数千个“小枕头”整齐有序排列,“枕”上秧苗静谧地吸收着养分。这里面种植的西甜瓜、西红柿、黄瓜等果蔬,要比直接种植在土壤中高产很多倍,而这个“小枕头”正是杨凌“设施农业3+2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杨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现如今不仅惠及着杨凌农民,也被推广到了全国更多的地方。

“正是靠着创新驱动发展,杨凌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布局路径,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形成了现代种业、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史高领说道。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和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先正达、科迪华、恒大、绿地、万达、华为以及美国嘉吉、阿根廷凯茂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滩杨凌,杨凌已成为海内外企业争相投资的热土,结构优化、价值高端、效益突出的产业集群正在杨凌加快形成。
国际农业合作持续深化
仲夏时节,阳光火辣辣地倾泻在关中平原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正茂正带领团队在一片仅数亩大小的试验田里进行麦收。
“这些小麦的后代可能在‘一带一路’的共建国家种植,满足他们国家小麦高产、优质的需求。”张正茂戴着遮阳帽,穿着运动鞋,小心地在拥有4万多种育种试验材料的试验田中穿行。
“去年在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中的春小麦种子,有4个品种表现突出,比如‘西农10号’较当地品种增产28.6%,‘西农12号’增产超过20%。”张正茂说,“我现在正在育种的高代小麦,具有抗旱、抗寒等性状,随后将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种植试验。”

说起“走出去”,杨凌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丝路沿线国家,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2016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成为中国面向“一带一路”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内引外联的杨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持续为“一带一路”发展注入活力。与此同时,杨凌紧抓“上合”机遇,着力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
2019年6月14日,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召开。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的重大倡议。

3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杨凌示范区扎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倡议,聚焦“交流、培训、示范”核心功能,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型农业合作新格局,一批重点项目已经建成运行,先后举办了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粮食安全研讨会、青年科技创新论坛、“减贫合作与乡村发展”论坛等重大国际交流活动30多场次。先后承办了商务部、科技部援助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培训项目120余期,为110个国家培训了3200多名政府官员、农业科研人才。开展农业援外培训和远程技术讲座21期、参训学员达24000人次。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正在绘就出一幅“立足中国、辐射上合、联动周边、面向全球”的农业国际合作新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自贸片区、综保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等相继落地,杨凌正在从更高层面探索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的开放格局。至今,杨凌已经与73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入区外资企业85家,其中合资企业17家,独资企业25家,分支机构22家,外资企业再投资企业21家,进出口总额达到9.49亿元。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5年来,杨凌示范区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经济社会各环节,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快补齐民生事业短板,聚焦百姓所需所盼,解决民生痛点难点堵点,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