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人驾驶的“1-10”时代,合作开拓是目前的最优解。
文|Toretto
在将至未至的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几乎没有人可以单打独斗地走到终点。
被视为终局之一的Robotaxi赛道尤其如此,在这条漫长而艰苦的探索之路上,无论是车企、出行公司还是自动驾驶企业,都在寻找自己的伙伴。
9月22日,小马智行宣布与曹操出行、吉利汽车创新研究院智能驾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将合作在苏州落地运营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轻舟智航也在近日宣布将携手T3出行于9月联合启动Robotaxi的公开运营。
而更早些时候,文远知行、Momenta等公司也分别找了如祺出行、享道出行等合作伙伴,一同踏上探索未来的道路。
很难说现在的合作谁占主导地位,作为平台,出行服务商正在“广撒网”,接入不止一家的自动驾驶公司,如祺出行就至少和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几家企业合作,而自动驾驶公司作为“供应商”也没有在一棵树上吊死,除了曹操出行,小马智行也在今年4月和如祺出行达成战略合作,并参与后者的融资。
正如小马智行副总裁莫璐怡所言,小马智行需要“携手更多优秀的行业伙伴将推动自动驾驶技术更大规模落地应用。”而曹操出行智驾负责人周哲人表示,他们希望形成一套开放性商业运营系统,从而以更低的成本为各类自动驾驶企业提供标准化商业运营能力。
双方是处于相互需要、各取所取的阶段,现阶段各家企业合纵连横只是共同开拓市场、做大蛋糕的时候,尚未到争夺主导权之时。
Robotaxi:规模的诱惑和无奈
Robotaxi的投资热潮在2018年下半年开始降温,即使2020年开始融资回暖,整个行业开始处于一个积累数据、打磨技术的中场休息阶段。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看来,经过35年的从0到1的科研探索期之后, 全球智能驾驶产业在2021年开始进入“从1到10”的市场创新期和产品孵化期。如今“从1到10”的过程刚刚开始,规模化量产、商业化落地成为新的主旋律。
国内政策在松绑,从主驾无人的尝试到现在多地开始探索全无人驾驶,对于自动驾驶创业公司来说无疑遇上了好时候。然而政策的利好难掩规模化量产的资金难题,毕竟现在这些创业公司还是投入远大于收入的时候。
目前,自动驾驶公司掌握了技术,但是也承受了相当大的资金压力,几乎所有的Robotaxi公司都是自己持有车辆资产,这是在早期为了测试和试运营必须承担的压力。
但是动辄近百万的单车成本并不是小数目,在车队规模越来越大的当下和未来,创业公司必然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
因此,都知道规模化是趋势,但是越多城市开放Robotaxi的商业试运营甚至是收费运营,就需要企业有更多的服务车辆跟上。规模化量产落地不只是总量,单个城市想要形成真正的影响力而不只是用于宣传的话,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硬件生产以及后续的商业运营中去。